热搜!男子替朋友在微信群骂人5分钟被拘10日;微信群有人骂人,

发布时间:2022-08-10 17:52 已有: 人阅读

  群为群体交流沟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群所引发的案件纠纷也日益增多。

  近期,广州互联网法院的两起案例引发关注。一起是群主对群成员在群里辱骂他人置之不理,对被辱骂者求助也无动于衷,被法院以“慢作为”“不作为”为由判决承担责任。另一宗是群成员骂人后,群主及时劝阻,在劝阻无效后解散群,法院对此判定群主不承担责任。

  如何判定群群主“不作为”?判例意义何在?中国之声对话相关法律和互联网领域专业人士。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第九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互联网群组建立者、管理者应当履行群组管理责任,依据法律法规、用户协议和平台公约,规范群组网络行为和信息发布,构建文明有序的网络群体空间。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第十五条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制作、、发布、传播含有下列内容的信息,一共有“九不准”,其中一条就是“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群主“不作为”案件主审法官李朋:判决有多重依据,用户应正确行使权利

  广州互联网法院综合审判一庭法官李朋是相关案件主审法官,他接受表示,两个案件区别主要在于群主是否及时履行管理责任。比如,一个案件中的群主及时制止负面言语,并且组织了线下沟通,处理及时且到位。而另一个案件中,群主对群内持续一年多的负面信息视而不见。很多网友对判决中的“慢作为”“不作为”产生疑惑。李朋解释,“慢作为”是指群主反应不及时,“不作为”是指群主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李朋表示,作出这样的判决,主要有几方面依据。首先,互联网群组的建立者应当履行管理责任,构建一个文明有序的网络群体空间。其次,涉案群主要用于物业管理,它是物业服务场所在网络空间的延伸,并不是简单的一个群。除此之外,群主的长期不作为,会致使言论持续在这个群组中传播。

  互联网法院审判都是通过网络完成,这种维权方式成本较低且高效。李朋介绍,提交材料、答辩、沟通调解以及开庭庭审等环节,都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在线完成,包括判决书的送达也是发送电子版。李朋说,群是大家最常用的沟通方式,再加上互联网传播的便捷性,才导致该案件引起网友热议。

  李朋表示,通过这类案例,希望能督促用户正确行使个人权利,同时也要注意避免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互联网法院的职责就在于通过具体案例输出相应的裁判规则,为公民的网络行为及言论划定边界。”

  互联网法学专家支振锋:广州互联网法院“开风气之先”,参考意义重大

  对于新披露的相关案件判决,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支振锋表示,“广州互联网法院在某种意义上是开风气之先”。

  支振锋表示,我国1994年接入国际互联网,很快就有了与言论表达相关的法律规定,2000年通过了,其中提到“九不准”,包括侮辱诽谤、恶意谩骂等禁止性规定。2017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出台了,为互联网群组设定管理责任,最典型的就是群群主。

  在该案例审理之后,很多网友表示“恐慌”,不明白为什么群主要承担责任。支振锋表示,群主作为讨论平台的建立者,具有维持讨论秩序和言论秩序的义务。群主对于群聊中的违法或不良信息,应尽到“注意义务”和“管理义务”。“你只要尽到义务了,也不用担心有什么过多的责任。”在这两起案例中,不仅是互联网群组问题,还涉及到工作群的管理。所以对于建群的物业公司来说,具有双重管理义务。

  支振锋表示,诉讼在线化和便利化是全世界的趋势,我国的诉讼在线化走在了全世界前列。自从出台之后,“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具体的判决,该案例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热门推荐
图文推荐
  • 华为通过Huawei Band 6更新了其入门级健身追
  • 英特尔希望在六到九个月内开始为汽车公司生产
  • 微信支付分怎么先用后付款 教你微信支付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