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9-11 11:34 已有: 人阅读
6月25日中午,江苏苏州,一辆白色私家车突然停在了路中间,车上物品散落一地。民警赶到现场发现,车上两人惊慌失措,脸颊、手臂等多处被严重烧伤。此时,车内并没有明火冒烟,两人究竟是被什么烧伤的呢? 据了解,当时车内使用了一种可以“秒结冰”的网红降温喷雾。
消防员找来一辆报废的汽车进行模拟试验。为了达到整个车厢降温的效果,消防员在关紧门窗的车内喷洒了大量降温喷雾,此时车内一旦有人点火吸烟,会发生什么呢?消防员在做好安全防护后进行模拟试验。只见明火刚靠近车辆,车内瞬间就发生了猛烈爆炸。这些喷雾究竟含有什么成分,为何有如此巨大的爆炸威力呢? 两款降温喷雾都没有标明成分,所谓的降温因子又是什么呢? 实验人员对三款降温喷雾产品进行检测后,发现这款黑色的汽车专用降温喷雾,主要成分是一种叫甲醚的物质。而另外两款降温喷雾,都包含同样的三种物质。三款产品中有两款的成分主要是丙烷、异丁烷和正丁烷,它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液化石油气,含量超过90%,是极易燃易爆的。另外一种含量主要是甲醚,含量超过95%。甲醚也是一种易燃易爆的气体,它含有神经毒性。如果大量吸入容易窒息。 近日,上海市消保委委托专业机构对10款网上热销的此类降温喷雾产品评测发现,其中四款也都没有标明产品成分。对产品的易燃性检测发现,10个样品中,有四款距离明火90厘米,都能被快速点燃,属一类极易燃产品,应打上一类极易燃标识,还有四款点火距离超过15厘米,应标明二类易燃标识,然而包装上都未出现。根据相关标准规定,易燃液体和气溶胶应该在产品标签中对其易燃类别进行明确标识和提示,降温喷雾类产品标识混乱,安全提示信息缺失的情况较为普遍。 如此危险的产品,即使没有遇到明火,高温天气留在车内也有巨大风险。 当天中午12点左右,室外气温超过38℃,消防员进行了三款喷雾的车内存放实验。车门关闭后,大概25分钟,一瓶蓝色的降温喷雾率先发生爆炸,挡风玻璃上被炸出一个直径约20厘米的圆形爆裂纹,旁边的喷雾也被弹飞。7分钟后,留在仪表台上的另一个降温喷雾也发生了爆炸。不仅挡风玻璃被炸开一个大洞,旁边的几款喷雾也被瞬间炸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