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28 01:40 已有: 人阅读
春种千粒籽,秋收万石粮。地处秦巴山区的徽县,广袤的田野里处处充满着秋的丰满与赤黄,一片片玉米制种区,农民们辛勤忙碌和穿梭在密集玉米地中,成熟的玉米种棒收获后陆续运转至收购点,收购点上机器轰鸣,工人不停地按照一道道工序把收购来的种子进行传送、脱粒、烘干、分拣、打包、储运……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舒心的笑容。 “徽县光热水土资源丰富,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好,自古就有陇右粮仓的美誉,发展玉米杂交种子生产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徽县玉米制种对于全省而言填补了甘肃可以生产西南热带、亚热带血缘玉米品种的空白,是对甘肃玉米制种的补充,是目前甘肃省陇东南唯一进行玉米杂交种生产的县。”徽县农业农村局种子管理站负责人贾小平介绍说。 今年,徽县围绕市、县党代会提出的山地特色农业提质增效的目标,在种子产业发展上以强龙头、占市场、扩基地、抓质量、促效益为目标,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全县玉米制种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目前,正值全县玉米制种的收获期,虽然遭受了高温干旱天气,但由于前期种植管理技术措施落实到位,今年玉米制种田普遍长势良好、授粉结实率高、种子质量好,制种农户收益好于往年,亩收益在2500元左右。 “我家以前一直种植的是大田玉米,除过固定投入,挣到的钱一直不理想。这几年投入制种玉米感觉效益还不错,一亩地算下来,要比大田玉米多收入1000元左右,今年我种了5亩制种玉米,估计最低收入都可以达到12000元左右。”正在地里忙乎掰玉米的张沟村村民李大伯高兴地说。 今年,徽县委、县政府将玉米制种纳入产业奖补范围,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全县玉米制种基地和面积实现了突破性增加,全县2家制种企业在县内外共落实玉米杂交种5309亩,预计生产玉米杂交种子120万公斤,预计产值1900万元。产业发展涌现出了永宁镇张沟村、郭坪村,柳林镇庙坪村,大河店镇文池村,栗川镇闫庄村、范寺村等一批玉米制种专业村,发展模式上采取“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农业方式和企业流转土地生产方式,基地范围规模得到恢复性增长。为确保种子质量促进产业发展,徽县种子管理站为2家生产企业分别派出了技术员指导企业生产和实行全程质量监管。在种子生产关键时期开展培训指导,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指导督促生产基地落实各项丰产保纯技术措施,确保种子质量达标,靠质量赢得市场,靠质量擦亮徽县种子品牌。目前,市县联合对全县生产的18个玉米制种组合开展了转基因检测和田间质量抽检,合格率100%,玉米制种已经成为当地部分农户致富增收的“黄金”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