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menta获批赴美上市备案!自动驾驶玩家集体冲击IPO背后:多数亏

发布时间:2024-07-03 10:59 已有: 人阅读

  另外有1家在计划中,目标上市地主要集中在港交所,其次是美股和科创板。

  具体来看,有包括小马智行、文远知行这样具备独立自动驾驶整车研发,并对外提供Robotaxi服务的企业;也有诸如佑驾创新、Momenta、知行科技、纵目科技等主要以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为主的企业;同时也有黑芝麻智能这类专注于自动驾驶芯片、智能汽车芯片解决方案提供的芯片级企业。

  有观点认为,自动驾驶科技公司扎堆上市的背后,实则是对资金的极度渴求。以今年1月上市的速腾聚创为例,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速腾聚创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且亏损额逐年扩大。年内亏损为2.21亿元、16.55亿元、20.86亿元,三年累计亏损约39.62亿元。而销量增幅明显的2023年上半年,速腾聚创净亏损也达7.68亿元。

  另外,从各家招股书也可以发现,自动驾驶行业存在研发投入大的特点。比如,速腾聚创2020年至2022年研发支出分别为0.82亿元、1.33亿元和3.06亿元,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47.7%、40.2%及57.7%;黑芝麻智能研发支出2.55亿元、5.95亿元和7.64亿元,占收入比重分别高达480.2%、984%和461.8%。

  
 

  同时,当前多数自动驾驶行业公司面临着过度依赖大客户的问题。比如,知行科技招股书显示,2020年、2021年、2022年及截至2023年6月30日,该公司于报告期内来自吉利集团的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0%、53.0%、96.4%和95.0%;来自为极氪提供自动驾驶域控制器解决方案分别占总收入的0%、48.2%、93.6%和93.5%。

  在亏损烧钱叠加依赖大客户的情况下,融资成为自动驾驶行业公司的第一选择,但现实情况是,资本正变得越来越谨慎。“一级市场融资渠道不通畅的情况下,寻求IPO是为数不多的选择。”有投资人坦言。

  IT桔子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自动驾驶行业共发生144起投融资事件,融资规模为932亿元人民币。而截至2022年11月14日,自动驾驶行业投融资事件为92起,融资规模仅为240亿元人民币。到了2023年,中国自动驾驶领域公开近140起重要融资事件,但披露融资总额仅超过200亿元人民币。

  尽管当前国内汽车市场价格战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但业内的主流观点是,价格战短期之内仍难以停息。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称,今年上半年价格战已经打得头破血流,预计下半年价格战会继续。

  以价换量是价格战的基础逻辑,但此举也令车企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低。“作为拥有话语权的甲方,为了保证现金流,自然会把目光投向供应商,包括部分自动驾驶方案供应商。”有业内人士如是表示。

  速腾聚创在其招股书中坦言:“即使在取得定点订单后,仍无法保证汽车整车厂客户将以任何特定数量或任何特定价格购买我们的产品及解决方案,且产品设计到量产时间跨度长,我们面临合约取消或推迟或无法履行的风险。”

  除此以外,目前也有不少企业开始追求自研技术,比如华为和蔚来等。华为不仅自研激光雷达、智能座舱系统,也涉及其他核心软硬件,包括自动驾驶芯片。这对自动驾驶类的供应商业务也产生了冲击。

  
 

  募资难、研投比重大,在短期内无法规模化量产L4级自动驾驶模式的情况下,瞄准当前比较成熟的L2级自动驾驶,是多数业内玩家的破局选择之一。比如Momenta既提供L2级别的辅助驾驶解决方案,也致力于L4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量产辅助驾驶业务也已获得上汽智己等主机厂的订单,并与比亚迪等达成合作。

  对此,有业内人士建议,作为创业公司可以渐进性先做城市NOA,在此基础上获得数据闭环与现金流闭环,这样再继续迭代技术,最终实现L4。

  新能源汽车与电池专家杨伟斌认为,目前L2级智能驾驶技术已实现上车,但L3级技术还存在争议,包括系统不能应对时需要驾驶员接管,衔接上存在安全隐患。而L4级的自动驾驶技术在拥挤、施工、两轮车较多等路况下还有挑战,还需要百万甚至千万公里验证。

  “从当前自动驾驶技术发展来看,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还有一段较长距离。”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对

热门推荐
图文推荐
  • 华为通过Huawei Band 6更新了其入门级健身追
  • 英特尔希望在六到九个月内开始为汽车公司生产
  • 微信支付分怎么先用后付款 教你微信支付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