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9 15:36 已有: 人阅读
日前,国务院印发的提出,以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为重点,深化车险综合改革。 “车险综改”从2015年就已经开始逐步推进了,经过十年左右的时间,传统车险已经基本改革到位,实现“降费让利”的目的,车主与保司也已在磨合中形成了某种默契。但是作为新生事物的新能源车险,近几年来却成为车险行业的“老大难”。 点开社交平台、贴吧和新闻页面,“新能源车险涨价”“新能源车被拒保”等言论时常会爆出来,甚至常常成为当天的热搜。但是在车主喊“贵”的同时,保司也是“摆数据”“讲难点”,直言该业务不赚钱。但新能源车作为汽车行业“绿色低碳”的代表,必然是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大方向。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在“2024年8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据汽车流通协会统计,当月新能源汽车零售量同比增长43.2%,比7月份加快6.3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53.9%,连续两个月突破50%。
这意味着,新能源车险将来必然会成为车险行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前途光明难掩道路曲折,当前摆在保司和从业者面前的是解决盈利难和承保难问题。这些问题究竟何时能解决?未来新能源车险的发展方向究竟在哪里?带着这样的问题, 车车科技CEO 张磊 其认为,新能源车险的难题根源可以归结为高出险率和高赔付率造成险企综合成本率居高不下。由于边际效应、存量市场增加和保险公司定价能力提升,预计3年内新能源车险承保亏损问题会得到改善,行业将趋近盈亏平衡线。保险公司通过积累更多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实现数字化闭环,定价将更加精准。
在张磊眼中,车险行业有一个有意思的变化,即车主和保司的角色在转变。过去保险公司是主动方,常常主动联系车主推销保险产品或者积极推动车主续约等内容,但是现在则是车主是主动方,去主动联系保险公司去投保或者续约,而保险公司的态度则变得比较暧昧和消极。角色转变背后是盈利问题。对于保司而言,大部分品牌的新能源车只要承保了,就意味着亏损,可以说是承保一单亏损一单,这是保司对新能源车望而却步的根本原因。 “新能源车险的问题根源可以归结为两个主要因素:以特斯拉为例,如果其在上海工厂生产的车辆发生较大的碰撞,可能需要更换整个一体压铸的车身,而这一修复成本高达十几万到二十万元左右。这与传统燃油车形成鲜明对比。此外,新能源车的智能化设备,如雷达等也极大地提高了维修成本。 “业内人士常说,新能源车实际上并不是一辆普通的车,而是一个巨大的智能终端。它集成了大量的智能化功能,因此其风险判断和定价逻辑与传统内燃机汽车完全不同。”张磊表示,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准确定价和预判事故风险变得尤为困难,而这种不确定性导致了整个行业的亏损加剧。由于无法准确把握风险,保险公司在为新能源车制定保险方案时面临巨大挑战。
面临当前的问题,保司和车企也并未“坐以待毙”。保司、中介和车企均纷纷出手,试图给出一套解决方案。 保司方面,越来越多的保司开始与新能源车企建立联系,通过车企APP平台植入助投保、云端理赔等保险服务;车企方面,有八成的车企已经开始通过总对总的方式管理保险业务,旨在通过数据集成、精准定价以及数字化、智能化的用户投保界面和线上理赔流程,减少用户的保险支出并提升用户满意度。还有一些车企开始涉足保险,例如比亚迪收购了易安保险,亲自参与保险定价和承保;特斯拉、小鹏等企业也纷纷涉足保险领域。“这种趋势反映了车企希望通过自身掌握更多定价权和风险控制的意图。”张磊表示。 张磊认为,从长期来看,新能源车险最终一定会回归到综合成本可控的范围,并实现盈利。这一判断主要基于两个方面: 从车企的角度来看,类似的情况也曾经出现在宝马、奔驰、奥迪等传统豪车身上,当时这些豪华车的维修费用非常高,保费也很贵,导致保险公司承受亏损。然而,随着社会化修理能力的提升、维修技术的成熟,以及配件供应链的完善,赔付成本逐渐下降。如今,新能源车险正处于类似的初期阶段,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的成熟,赔付成本也将逐步降低。 其次,随着新能源车的保有量增加,其不同车型的配件可以通用,从而产生维修成本的边际效应。在保险公司方面,保险公司通过积累更多的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实现数字化闭环,定价将更加精准,并能够更好地反映车辆的差异化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保险公司将逐步实现扭亏为盈。 “至于新能源车险的未来发展方向,张磊认为会跟三大关键词息息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