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9 15:36 已有: 人阅读
近期,在“姚洋说”节目录制之后,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就数字经济如何助力乡村振兴的话题接受了姚洋认为,过去十几年里,许多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得到了推动,一方面是由于返乡创业,另一方面,互联网也为这些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同时,各地基层政府积极为当地提供支持,帮助大家通过线上渠道销售产品。 数字经济的发展可能会改变整个城镇化进程,使乡村最终成为一个宜居的地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追求会发生分化。人们不再将进入城市或留在一线城市作为唯一目标,许多人返乡追求的是内心的满足。 他认为,乡村振兴需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乡村振兴不应单纯强调经济,因为农业收入在农民总收入中的比重正在下降。乡村振兴要壮大县域经济,让大家都有机会进行非农就业。此外,乡村振兴也包括社会领域和政治领域的振兴和治理。
我认为从事农业有一个好处,就是你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这对许多年轻人来说非常重要。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亏损是自己的,盈利则更令人高兴。对于那些已经在大城市打拼过的年轻人来说,当他们想明白了,可能会选择回到乡村。我预计由于生活所迫而回到农村的人可能较少,毕竟城市里的就业机会更多,薪资水平更高。更多的人可能是追求内心的平静才会选择回去。 数字经济的发展有可能减缓从农村到城市的人口流动速度。因为现在居住在农村也很舒适,没有必要进城。他们可以在网上销售产品,物流也很方便,我预计这会产生一些影响,但目前还没有看到相关的研究结果,这只是一种猜测。现在看来,中国的城镇化率可能达到70%就会趋于稳定。如果城乡差距缩小,那么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就会减缓。
数字经济的发展实际上能够让人们在农村地区也能享受到现代化的生活。因此,一些年轻人可能会选择留在农村。在农村,他们可以拥有一栋大房子,前后有院子,空气质量好,没有交通拥堵,也没有城市中的紧张氛围,他能控制自己的生活节奏。
因此,我提出要把农村地区变成一个宜居的地方。人们可以住在乡村,享受乡村的舒适生活,但就业应该是开放的。 我们一直在讨论数字经济下乡,过去那种只关注农业,特别是粮食作物的形态已经过去了。如果你想在互联网上销售产品,基本上都是特色产品。如果你想在互联网上大规模、高销量卖粮食,这是不太可能的。 此外,乡村治理也是一个问题。农村的社会组织、政治组织的问题可能比农业问题更加复杂。 我们在推动乡村振兴时,不应总是考虑如何将产业引入乡村,而是要正确认识中国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具有成本优势,资本或企业下乡应该提供辅助性服务,如喷洒农药、提供机械等,而不是一味将农田生产规模化,因为规模化生产成本太高。 在这种情况下,兼业是必然的。因此还要壮大县域经济,提高县城的经济水平,让大家都有机会从事非农产业。 这样乡村就会振兴,大家收入有了保障,我们也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进行乡村的社会治理和政治治理。 我们现在的留守儿童数量仍然庞大。有研究表明,农村的孩子在三岁之前接受的外部刺激较少,因此智力发育普遍较慢。这是智力发展方面。 心理健康方面,许多留守儿童都交由爷爷奶奶照顾,而老年人群可能也要外出就近务工,自己的年龄、身体、心理状态可能也很受限,如何能照顾好孩子?这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 因此,乡村振兴除了将注意力放在农业生产方面,社会建设、基层治理也非常重要。
农业本身无法使所有农民致富。个别人通过农业致富是可能的,但要让整个村子或乡镇的农民收入达到与周边城市居民相同的水平,难度非常大。 有些人主张规模化经营,这并不是简单易行的。很多农业项目是通过发展民宿和观光农业,提高了附加值,才能实现盈利。因此,我们应该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在不违反国家土地管理规定的前提下,鼓励人们到农村发展非农产业。
全球范围内,行业协会是维护自身权益和自律的主要方式。例如,日本的农协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日本,田间种植的西瓜不能直接从农户手中购买,必须通过农协购买,这实际上是通过农协来定价,组织起来获得谈判地位、提高价格。 在中国的一些农村地区也有类似的经济组织,除了纯组织外,还有经济合作社等,但大多数地方做得不够好。一方面要联合起来与平台谈判,另一方面还要进行行业自律,避免因为价格战导致无利可图。 所以对于水果蔬菜这类商品,没有别的办法,只能靠批发市场,现货价格每天都在波动,这是市场调节的结果。有些公司会与农户签订长期合同,约定不管现货价格如何波动,都以同样的价格购买。 国际大型商超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我们国家的一些超市应该也在这么做,但这需要时间。比如Whole Foods这样销售高端食品的超市,它们就很关注原产地,有固定的供应链,需要进行抽查。 在美国,超市负责对所售商品进行抽查。如果超市声称某种商品是绿色食品,那么一旦消费者发现商品不符合绿色食品的标准,他们有权对超市提起诉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