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19 02:47 已有: 人阅读
任斌很高兴,发了一条朋友圈:“纵横股份和河南航投集团达成全面战略合作,科技赋能,共同推动时代进步。” 纵横股份上市,当天,公司股价收于54.79元/股。目前,纵横股份股价为43.20元。 中无人机正式鸣锣登陆科创板。外界一直将其视作纵横股份的竞争对手。 但任斌摇了摇头:“这是市场的误读,因为各自应用的领域差别太大。” 据市场研究公司Frost Sullivan数据,以工业无人机为核心带动的产业配套拓展和创新服务市场庞大,预计到2024年,我国工业无人机市场规模将突破1500亿元。 市场巨大,但是场景分散,随之出现一个难题——产品非标化。 在传统经济领域,规模效应越大,单位边际成本越低,由此就会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但工业无人机细分领域太多,要根据不同客户设置方案,非标化使之很难符合规模经济的特点。 但恰好,如果纵横股份在某个细分领域能做到相对的标准化,或者相对的规模效应,竞争优势就会出现。 “如果竞争对手没有这样的规模,它只卖100多套产品,那就很难活下去。而我们卖500多套,规模效应就体现出来了。”任斌简单举例。 所以,任斌认为,做好工业无人机,也是件较难的事。“我们就是要做一些难的事情,一点点做好。工业无人机的前景很广,场景也很广。值得认真去做。” 这种难做,体现在纵横股份以前的竞争对手身上——如今,因为难做,它们已逐渐大浪淘沙。任斌认为,这一过程类似苹果、小米逐渐占领了二三线品牌手机的市场。 对于未来,还有一个机会是海外。2021年公司已经组建了两个海外市场拓展部门,一个是针对海外民用市场,另一个是针对海外防务市场。“海外市场需求增长很快,特别是提高了防务市场的需求。对无人机的认识有改观,我觉得开启了无人机前所未有的需求。”任斌说道。 “人这辈子总要做一件事”。任斌的这件事就是无人机,而缘起,远在上个世纪的1998年。当时他第一次看到无人机,“给我的感觉就是‘哇’!”他想到,人类的梦想一直是从地面到空中,通过飞行解决工业方面的问题,“通过天上看地面,这件事是永远会需要的。” 但在当年,“技术很落后,GPS定位精度才100米,不可能用到小型无人机。”任斌在2000年还断言,5年之内小型无人机不可能实现。但2005年开始,事情出现变化,传感器的突破催生了无人机发展。 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无人机企业上市。任斌从中看到的是希望,“说明市场很大,市场容量更大”。这也说明,更多无人机企业愿意来做这件“难”的事。这般风景下,任斌认为无人机的风口已经来了。“做高科技企业,不应该随便换风口。我们要做到真正改变这个行业,要用产品和技术,为行业用户提供真正的技术。”任斌说,符合发展规律,能提供价值的行业,一定会遇到风口。 这种不随便换风口的坚守,在任斌的创业历程中多有体现。 “我们公司2010年成立的时候就在成都,专注做无人机的飞控系统。”任斌曾在分享创业经历时提到,2015年做无人机整机的时候,投资人并不理解公司为何扎根成都。 “我跟投资人讲,无人机是ICT技术赋能航空产业的结果,无人机产品和技术的创新更需要潜心打磨和长期沉淀。”而他选择扎根成都的原因,是这里有深厚的航空产业基础,这座城市的开放性、包容性,更适合工业无人机产业的发展。 “航空产业的创新,就像是一场马拉松,需要的是时间和耐力。在成都,我们一点一滴地积累,不断思考、研发、打磨产品。”任斌表示,也是在成都,纵横股份取得了迄今为止最重要的研发成果,研制出了CW大鹏无人机。 现在,任斌要在工业无人机方面进一步寻找突破口,要做一些更好的样板案例,“给客户传递价值,可可推广,形成规模效应。” “我们有信心,也有实力。”任斌谈起公司愿景时描绘道,纵横的目标是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工业无人机系统提供商和服务商。“让无人机成为行业基础工具,为传统行业发展赋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