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9-06 07:09 已有: 人阅读
近年来,柯城区始终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强基层打基础的重要抓手,按照袁家军书记提出的“大力实施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以集体经济为核心,把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发展打造成共富标志性成果”要求,狠抓以农村集体经济为核心的强村富民集成改革,打出“党建引领、融合发展、强化保障”组合拳,跑出了村集体经济发展“柯城速度”。截至2022年7月5日,柯城区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为7797.73万元,村均经营性收入36.61万元,位列衢州市第一。其中村集体经营性收入20万元以上村数96个,占比45.07%;50万元以上的村数32个,占比15.02%,位列衢州市第二一、主要做法 强化“三方联动”,党建引领聚合力 一是党委统筹“铺路子”。坚持把发展村集体经济作为“一把手工程”,区委书记担任“一线总指挥”,亲自研究、亲自部署。将村集体经济发展纳入乡村振兴提升工程工作线,项目化管理、节点化调度、专班化推进,每周报送“抓难点、破重点、防风险”清单落实情况,每月上报工作进展。组织召开重点工作推进会、调度会、观摩会,会商研判、解决问题。二是选优头雁“强班子”。扎实推进“六治六提”“六比六晒”作风建设行动,发挥村书记“领头雁”队伍作用,通过“头雁”领航晒实绩,擂台比拼促实干,形成“书记抓、抓书记,具体抓、抓具体,长效抓、抓长效”的良好氛围。三是考核激励“压担子”。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质效作为衡量乡镇街道党委书记、村党组织书记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分级“设擂比武”,定期比、定期评、定期晒,传导压力、推动落实。开展乡街治理大比拼,乡镇每月评选“强基之星”,区里每季度评选“强基之星”。 创新“三种模式”,融合发展促共赢 一是打破区域限制,走“抱团发展”之路。强村带弱村,以市场化运营模式,承接项目,实现“村村成股东、村村有分红”,村集体“零掉队”。如,双港街道五湖村牵头,携手滨港村、梅家村、汪村村、南村村、皂角村6个行政村各出资100万元注册成立“六合港盟”强村公司,按照“1+5”抱团发展模式实行实体化运作,主营物业管理、家政服务、劳务服务、保洁、民宿等多个领域,公司成立半年多已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70余万元。目前,柯城区通过组团、联盟、联合等发展模式,已组建片区化强村公司12个,入股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达136个。二是深化利益联结,走“村民共富”之路。积极推广“集体托管+五五分成”的“上铺模式”,村集体统一代耕代种农户闲置土地,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同时做好“土地+”,开发全周期农事体验、农产品加工等项目,提高土地附加效益,形成“风险村担、收益分成”的经营模式。目前“上铺模式”已辐射柯城区40余个村,预计今年可为村集体增收400多万元。《衢州市柯城区:“上铺模式”实现共富共赢》已入选今年浙江省强村富民集成改革典型案例。三是强化数字赋能,走“科技强村”之路。依托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盘活农村闲置资产资源,推动农村集体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如,今年3月衢化街道普珠园村将村集体6.55亩低效利用场地以起挂价2万元/亩/年通过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公开竞拍,竞拍方经过47轮激烈竞拍,租金从原来的1500元/亩/年跃升至6.9万元/亩/年,溢价率达245%,租金比原来涨了46倍。目前,柯城区农村产权交易额已累计达1.86亿元,其中今年1-6月成交金额已达9024.51万元,占衢州市今年总成交额的48.38%,实现溢价984.99万元,溢价率12.25%。 聚焦“三向发力”,强化保障提质效 一是整合资金“撬动”。整合中央和省财政扶持村集体经济资金,村集体经济收入相对偏低村抱团联建物业项目,共享物业经济项目收益分红。如,柯城区15个经济相对薄弱村联合抱团发展,每村以省财政补助资金126万元入股花园街道上洋村小微创业园项目,入股资金合计1890万元,该项目每年按年收益率6%给这15个村进行分红,仅这一项每年可带动这15个村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13.4万元。整合市党建联盟共富综合体财政专项激励资金实施的柯城数商兴农共富综合体项目每年可为村集体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下的20个村每年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8万元。目前柯城区通过统筹资金撬动,已抱团联建万田乡小微创业园、航埠雨灵山物业用房等物业经济项目19个,预计每年可带来村集体经营性收入5000余万元,为156个村平均每年增收32.5万元。二是巧借外智外力“拉动”。发挥省、市、区派第一书记“尖兵”作用,依托山海协作结对帮扶、巩固村企结对发展成果,争取省市资金,发展产业项目,带动村集体增收。如,借力衢州市乡村振兴公司,组建柯城区强村富民有限责任公司,盘活村级闲置资金15850万元,预计每年可为41个村集体带来投资收益634万元。三是强化产业示范“带动”。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农业生产,发挥产业示范带动作用。今年柯城区已建成衢橘、水稻、蔬菜、旱粮、养殖等50个产业示范村,已完成早稻种植面积1680亩,蔬菜种植857亩,预计可带动村集体增收800万元以上。如,万田乡坞石村依托高标准土地资源,高标准打造了凯杰数字蔬菜科技示范基地,通过村企联动做强蔬菜产业,助推村集体、农户双增收。村集体流转130亩土地搭建蔬菜大棚再出租给主体,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租金收入15万元,蔬菜基地每天提供30名左右劳动力就业,每年为村民增收100万元以上,同时通过上下游产业联动,带动其他村民创业就业50人以上,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