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者、横断山研究会会长杨勇解读丨降雨来袭,泸定地震需警惕

发布时间:2022-09-09 23:26 已有: 人阅读

  四川省水利厅初步统计,震中附近50公里范围内有大型水库水电站4座、中型水库1座、小型水库水电站176座、堤防39段,截至9月5日14时暂未收到较大水利灾情险情报告。

  地震发生后,泸定县得妥镇湾东村1组村民刘军很快发现,家门口的湾东河突然“没水了”,村民们根据常识判断,应该是上游垮塌的土石阻断河流,形成了堰塞湖。

  更没有救援体系,堰塞湖完全在自然状态下溃决,洪峰水头冲过重庆,甚至到了湖北宜昌。史书记载,长江江面上人仰船翻。”杨勇描述道。

  “如今当然不会出现历史上的那种情况。”杨勇表示,“堰塞湖的破坏程度主要是根据它的蓄水量和洪峰持续时间,蓄水量越多,溃决强度就越大,如今可以通过人为干预引流,如在堰塞体上开挖排洪沟,使其提前泄洪。另外,根据堰塞湖体量和危害程度,及时腾出水库库容接纳洪峰”。

  9月6日晚,四川省水利厅发布公告表示,据遥感分析,上述湾东河堰塞湖距大渡河交汇处约4公里,该堰塞湖已过流,对大渡河干流及下游影响不大。

  

  还有一个让杨勇担心的地方是,地震后形成的隐藏在峡谷密林中的地质危岩和恶劣地质环境。“大渡河谷干支流峡谷陡峭深邃,森林植被茂密。有的地方虽然没塌方,但地震产生的山体裂缝形成危岩区,在未来可能就是一个重大隐患。在降雨、余震或其他扰动下就很可能形成崩滑流灾害。”

  所以除了紧急排查地震直接导致的滑坡和崩塌体以外,还要重视具有“潜伏性”“持续性”特征的地质危岩区。

  “汶川地震形成的‘地质危岩’到现在都还有,十多年来汛期洪水、泥石流都有发生。”杨勇说,“现在的自动监测系统,可以通过定位,不间断观察预警。不过那都是针对已知的地质灾害点,未知的点还很多,而且地震后又还会形成新的危岩区。”

  当地震救援过去,开始灾后重建、恢复正常生活,潜伏期长达数年的地质危岩今后该如何持续排查?

  杨勇认为,一是政府常态化管理,通过专业队伍的专业手段,定位监测,二是群策群防。利用群众预报员,培训相关知识,然后在地质灾害重点部位进行宣传,设立告示、标牌、设置避险路线场所等,这项制度目前比较完善,也行之有效。

热门推荐
图文推荐
  • 最便宜的Snapdragon 888智能手机iQOO 7将在发
  • 黑客网站上提供了具有Clubhouse用户详细信息
  • 苹果面临即将到来的高端iPad显示器的供应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