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9-13 08:12 已有: 人阅读
在全面推进社会治理工作中,红湾寺镇以政治、自治、法治、智治、德治“五治融合”为抓手,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推进党建引领强网格、公正公开强联户、依法治理强根基、科技支撑强智治、联户联心强发展“五强联动”,不断提升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政治统领聚合力,党建引领强网络。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积极探索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模式,把基层党建贯穿于基层社会治理全过程,全面搭建“镇党委-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党员中心户”四级网格负责制,引导党员在社区建设中当先锋、做表率,有力激发了社会各界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积极性,形成了“组织共建、党员联动,要事共商、发展联促,活动共办、服务联创,资源共享、契约联结,经验共学、成效联提”为主要内容的“五共五联”工作法,把辖区共驻共建单位凝聚成为“一家人”,构建起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层党建新格局。 德治凝心添动力,公正公开强基础。坚持以德治为先导,充分发挥道德的引领、规范和约束功能,围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环境整治、民生保障、疫情防控等热点、难点问题,动员党员、群众、社会力量参与议事监事。建立“奉献——回报——奉献”的良性循环机制,形成了文明、互助、礼让、共享的良好社会风尚。坚持以“文”养德,通过先进典型“亮牌”和设立“好人榜”“曝光台”等方式积极宣传社会道德新风尚,倡导群众“学”“做”典型,教育引导群众明是非、懂善恶、知荣耻,不断提升群众道德素养。 法治为纲扬正道,依法治理强根基。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强化法治宣传教育,依规引导群众行为,大力培养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良好习惯,以良法促善治。同时加大普法力度,增强全民法治观念,结合“法律八进”活动,积极探索推行“菜单式”普法工作模式,按照不同层次、不同对象、不同人群对法律的不同需求编制出内容丰富、分门别类的普法“菜单”,供群众选择。通过组建由社区人民调解员、在职党员、政法干警为主的“亲亲团”调解队伍,充分发挥调解员作用有效引导群众依法化解矛盾、解决纠纷。 自治固本筑堡垒,科学支撑强活力。坚持群众主体地位,增强群众主人翁意识,激发群众自建、自管社区的热情,让群众成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最大受益者和最终评判者。不断健全和创新社区自治机制,充分吸纳多元力量常态化参与,补齐社区工作短板,丰富社区治理手段,形成联系广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治理机制。聚合吸纳委员力量共治,积极吸纳社区“两委”成员、“两代表一委员”、退役军人、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负责人、物业企业负责人、业委会成员、乡贤、热心居民等各领域人员进“社工委”,切实发挥各方力量共建主导作用,引导辖区内各类单位主动融入城市社区“大家庭”“大平台”,切实提升居民自治的参与度。在践行社规民约传承创新的同时,建立党务、居务公开机制,引导居民全面参与社区治理,做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形成了“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评、事事有人管”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智治优化助推力,联户联心强发展。坚持智能化建设,大力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和“雪亮工程”建设,不断扩大互联网、物联网、5G等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度融合,优化网上便民服务流程,推行“最多跑一次”和“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等便民举措,梳理民政救助、社保保险、大病保险、计生服务等44项政务服务事项进平台,实现办事材料“一次递交、多方复用、互认共享”,让数据多跑路,让居民少跑腿的“一站式”办理,切实提高服务群众的效率和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