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9-25 08:19 已有: 人阅读
今年3月10日,朱汝明局长在常熟海事局综合调研时指出“常熟局要高标定位,精准突破,打造特色强局”。围绕朱局长提出的总体工作要求,常熟海事局结合辖区实际,实践运用“多维感知、全域抵达、高效协同、智能处置字”“16字方针”,着力打造具有常熟特色的全要素水上“大交管”体系,有效破解辖区重点工程监管难、船舶搁浅防范难、随意锚泊整治难、大桥桥梁防撞难、防止船舶因风自沉难等“五大监管难题”。 一是保海太重点工程之安。高效协同。海事、施工单位、维护单位创新建立并运行海太指挥协同联动机制,三方合署联动监控,24小时对核心区大型船舶点对点提醒,提升预警和指挥协调能力。“大融合”运转。海太专班先后与交管中心、执法大队实现融合运行,实现“人员互融、信息互通、监管互动、安全互联”的新型安全保障模式,水岸统筹无缝衔接,提升安全保障效能。动态感知。完成监控大厅信息化改造,完善无人机、船用电子围栏系统、小目标雷达预警系统在水上勘察安全监管中的运用,推动施工、维护单位配置船载实时回传CCTV、北斗定位救生衣和施工船救生筏,智能管控水平和应急能力明显提升。施工期间,常熟海事局成功防范化解处置各类险情240余起,224天全程24小时保障515孔位施工,工期较原计划缩短20%,保障施工区“三不一保”工作目标顺利实现。 二是破船舶搁浅多发之困。多元感知,通过加密CCTV布设和高清化改造,及时感知船流变化,针对辖区易搁浅水域利用“大交管”系统设置电子围栏,自动发送预警短信,并通过VHF等方式进行提醒、警示。精准识别,在营船港专用航道下口增设航标、在狼山沙丁坝潜堤附近配布警示浮趸船,通过“自浮围油栏+沉块固定”方式自主建设铁黄沙尾丁坝潜堤拦船索,有效提升视觉警示效果的同时,明确水上参照物,精准识别船舶动态异常。协同管控,通过多维感知手段掌控全辖区通航大环境,发现船流异常及时发起任务流转,指派海巡艇驻守易搁浅水域,引导船舶安全有序通过。2022年以来辖区共发生搁浅险情4起,较去年同期下降84.8%,搁浅多发势头得到根本性扭转。 三是治船舶随意锚泊之乱。合理布局,统筹利用5个停泊区、3个锚地资源,按照大船小船分离、到港船过境船分隔的原则,优化锚泊秩序,实现锚泊船按“位”停泊、精准调度。智能管理,广泛了解辖区航运公司、码头企业有关内河分流船舶待泊需求,制定常到港船舶清单,发挥锚调系统点调作用,分类、分区实施船舶就近停泊,减小远程航行和横越风险。严格管控,集中优势执法力量严查违章锚泊行为,常态化开展“夜查行动”。常熟港过驳锚地及周边水域的锚泊船由整治前约450艘分流减少至目前150艘左右,长江14浮南侧、通海码头前沿、福山水道随意锚泊行为实现历史性“清零”。 四是防船舶碰撞大桥之险。信息获取快捷,全面运用多维感知系统,实时监控桥区水域航行动态,快速获取船舶进出港报告、载重吨等信息,智能识别超限船舶,针对性的通过高频播发防失控及桥区安全信息。机制运行顺畅,制定防范船舶失控风险工作手册,实施规范化、标准化、流程化管理,落实辖区南北两侧各一艘大马力拖轮常态化应急值守,依托三层两级大交管架构,指令快速传递,确保失控险情得到快速处置。行为精准识别,综合运用无人机、卡口系统、AIS等系统,核查过桥船舶备锚了头、拖轮伴航等情况,精准识别桥区违反定线制行为。上半年核查过桥受限船舶安全措施落实情况674艘次,查处未按规定落实安全措施行为23起。 五是解船舶风灾自沉之忧。及早识别风险,依托“海事+气象”共建机制,端实时掌控气象信息,气象信息早预知。通过短信、高频向各涉水单位和船舶及早预警,分析全域船流状况,海巡艇特定水域现场宣传。实现精准管控,综合运用VTS、智慧卡口等信息化手段,精准识别小型重载船舶,严查冒风冒险船舶,通过高频、短信智能提醒。强化全域协同,联合四片区实施交通管制,协同闸口、码头等单位同步管控,综合分析研判辖区船流特点,在渡区、桥区、锚地及航路交汇点重点水域强化监控和海巡艇现场管控疏导。上半年有效防抗恶劣天气57次,2021年至今未发生船舶风灾自沉事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