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06 06:29 已有: 人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峰区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2013年开始,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标准,紧扣“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创新“5341”工作标杆,因需制宜、精准施策、持续发力,集中力量补短板、强弱项、兴产业,2017年,西峰区实现了整区脱贫摘帽,截至2020年9月底,5230户2102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西峰区贫困发生率由7.14%降为零,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9月21日,在董志镇庄头村联富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钢架大棚里,驻村第一书记刘龙文正在和村“两委”成员查看葡萄、套种蔬菜的长势,制定庄头村的发展计划。 庄头村地处塬边咀梢,三面临沟,曾经经济薄弱,产业单一,是西峰区15个重点贫困村之一。整体脱贫以后,仍然发展缓慢,2021年8月,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被确定为庄头村帮扶单位,协调新修柏油路2.96公里,采取消费帮扶和网络销售的方式,帮助果农销售苹果2万余斤,助农增收7万余元,针对庄头村产业单一的状况,流转土地搭建钢架大棚,种植水果蔬菜,增加全村集体经济收入。 董志镇庄头村驻村第一书记刘龙文说:“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今年投资10万元,加上区乡村振兴局和区发改局的投资,总共30万元,建成了7棚葡萄种植点,种植的是阳光玫瑰和深红无籽两个品种,明年我们还会引进3个到5个品种,再丰富一下葡萄的颜色和品种,扩建一个蔬菜大棚,进行无土栽培,将来把这个点作为葡萄和蔬菜的培训基地来建设,经济收入方面,明年葡萄每棚纯收入能达到3万元,蔬菜每棚纯收入能达到4万元。” 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西峰区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在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的同时,积极建立完善防止返贫长效机制,调整县级领导包抓乡村建设示范镇、村和已脱贫村,接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17名,驻村队员34名,开展村情民意大、致富特色产业培育、村庄清洁整治、农村基层治理“四大行动”,让村民共享了发展“红利”。 董志镇庄头村村民金福忠说:“这几年,我们小河湾变化特别大,尤其是道路、村庄,国家给我们投资扶贫,变化是相当的大,再加上旅游,我们天天有收入,人都越来越幸福。” 庄头村的变化只是西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深秋时节的显胜乡毛寺村,十年前,也曾是西峰区15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地处山区,距城区约40公里,缺水、断电、交通不便,村民们只能守着深山熬日子,2013年建档立卡贫困户67户235人,贫困发生率为15.5%……贫困,是当地人最深刻的记忆。 显胜乡毛寺村村民苟娟妮说:“前几年,村里的条件不好,交通工具也不方便,上街的时候很困难,家里没有稳定收入,我们出去打了两年工,从2015年开始,公路修好了,交通也方便了,我们就回来了,村上给我们修了居民点,建成了旅游基地,我们在这里可以打零工,挣钱,旅游产业搞起来了,游客也越来越多,我们就在家里开个农家乐,一个月稳定收入在四千元左右。” 十年一晃,山乡巨变。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后,毛寺村充分利用该村独特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设施农业,整合项目,集中攻坚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高标准配套公共服务,昔日西峰区贫困程度最深的村蜕变成了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甘肃省乡村旅游“样板村”、西峰区乡村振兴重点村。 显胜乡毛寺村村委会文书毛正科说:“十年前的毛寺村是西峰区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的15个贫困村之一,以前的村民过着吃水靠挑,过河靠淌的生活。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家家喝上了放心水,住上了新农村,走上了硬化路,也吃上了旅游饭,人均纯收入更是从2013年的2300元达到了现在的9300元。下一步,我村将抢抓乡村振兴的利好政策,依托‘凤凰塬舍’和‘塬乡人家’等景区优势,做大做强旅游产业,让村民的生活更富裕。” 同时,西峰区还不断强化公共服务,整治路边旱厕、残垣断壁、废旧庄基,推广“集成式厕屋+生物菌降解”旱厕改造模式,启动实施“一村万树”工程,以“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为主题,因地制宜、以点带面,打造以文化旅游型、观光农业型、智慧数字型、城郊休闲型、田园综合型等多种类型的样板村,加快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目前,西峰区将乡村振兴规划融入陕甘宁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全局,紧扣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奋斗目标,突出产业引领、基础先行、文化为魂、生态打底、城乡融合,深入推进乡村振兴“1315”示范工程,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1年,西峰区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0537.26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