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管理规模逐年增长 多维度研判基金业绩持续性

发布时间:2022-05-02 18:44 已有: 人阅读

   自1998年国内首批基金管理公司诞生以来,公募基金行业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时至今日,公募基金产品体系不断丰富完善,投资范围逐步扩展,公募FOF实现了底层资产投资与大类资产配置的专业化分工;REITs产品的发行使得普通投资者也可以参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这个仅次于房产的资产市场。

   公募基金管理规模逐年增长,目前公募基金管理人数量超过150家,产品数量超过一万只。但“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现象持续存在,这主要是由于投资者教育不足,基金持有人高买低卖、只看业绩选基金所致。

   A股市场历史上牛熊不断切换,不同基金在不同市场环境中的表现不一样。尤其是近几年市场风格极致且多变,当年的冠军基金在下一年往往业绩平庸。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部分基金跟踪某一板块,所以自然会随着板块的兴衰而变化;第二,部分基金经理有路径依赖,曾经押宝某个板块成功,但是到第二年却没能押中优势板块;第三,基金业绩提升后,受到投资者追捧,规模迅速扩大,但随之而来基金的操作难度就会大幅上升,业绩也就很难提升;此外,还有基金经理变更等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在评价基金时,增加多维的考察因素,筛选出更有可能长期持续优胜的基金。

   首先,在分析基金过往业绩时,不应仅分析单一区间的业绩及业绩排名。可以在年化收益的基础上,增加对基金短、中、长期收益的考察,分别使用近一年、近两年及近三年的收益指标。还可以更进一步考察基金一年滚动、两年滚动及三年滚动收益,这种方式可以反映在任意时点买入该基金并持有一定区间可获得的平均回报。数据显示,长期来看仅靠运气获得显著正超额收益的基金几乎不存在,通过对基金多区间业绩的考察,可以降低筛选出陷入“冠军魔咒”业绩基金的概率。

   其次,可以通过对基金业绩进行分解的方式,衡量基金的超额收益来源。中植基金产品研究团队采用brison模型,多维度理解基金超额收益能力来源,把基金超额收益分解为择时收益、择股收益和行业优选收益。通俗来讲,就是找出这只基金优、劣的根源,来衡量基金过往业绩是否具备持续性,并指导投资。

   再次,还可以采用业绩之外的一些指标来考察基金。比如,风险类指标、风险调整后收益指标、绩效归因指标。风险类指标主要衡量投资者持有某只基金所承受的风险水平,主动管理型基金的风险评价指标主要有收益标准差、下行风险、最大回撤等,被动指数型基金主要考察对于标的指数的跟踪能力,可使用跟踪误差考察;风险调整后收益指标主要衡量基金在承担单位风险时所能获得的收益,有夏普指数、信息比率、卡玛比率等指标。

   最后,由于基金的业绩高度依赖于基金经理,一只基金更换基金经理之后,业绩和风格往往出现较大转变。而基金经理往往难以仅通过各类量化指标来全方位评价,需要定性指标来补充和验证。中植基金在基金经理的定性研究方面,主要有背景履历、业内认可度、投资框架、知行合一等维度。背景履历指的是基金经理研究背景及工作稳定性等;业内认可度主要考察获奖情况、市场评价等;投资框架主要考察基金经理投资思路及“宏中微”三层研究逻辑;知行合一衡量基金经理在季报、路演访谈等宣传中传达的投资框架是否在投资中实现,是否出现风格漂移和言行不一。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基金业绩及量化指标数据可以在基金相关网站查询,定性部分则需要投资者熟悉基金经理背景经历,全面关注基金经理的市场观点、直播访谈等内容,还需要具备基本的基金研究专业知识。这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操作难度较大,时间精力上可能不允许。建议投资者在增强自身金融知识储备的同时,多关注研究机构的分析,或选择投顾等服务进行基金投资。

热门推荐
图文推荐
  • 最便宜的Snapdragon 888智能手机iQOO 7将在发
  • 黑客网站上提供了具有Clubhouse用户详细信息
  • 苹果面临即将到来的高端iPad显示器的供应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