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过去,中国的乡土底色变了吗?

发布时间:2022-07-24 17:27 已有: 人阅读

  录,也一定要及时改备注。

  费孝通先生在昆明那段时间有了自己的孩子,整天啼哭不定,找不到医生,只有请教房东老太太。她一听哭声就知道牙根上生了“假牙”,用咸菜和蓝青布去擦孩子嘴腔,“一两天果然好了”。

  据他观察,当地每个母亲都知道这个“不必讲学理”的办法,“既有效也就不必问理由了”。

  这便是乡土社会独特的传统传承的现象之一——不必知之,只要照办。

  乡土社会安土重迁,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费孝通先生说:“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

  所以,我们常见到现代医学与“民间偏方”的冲突,后者往往出现在老一辈人转发的图文链接中,他们对“偏方”灵验的效果深信不疑,其中含着的“不可知的魔力”,投射着他们过去的生活记忆。

  依着老法子应付新的问题,生活上的解决方案一代代传承下来,规矩、仪式、秩序也同样传承了下来,形成礼、俗。

  礼,不同于法律,也不同于道德,“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

  费孝通先生说,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从俗即是从心。

  礼俗秩序的建立,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注重修身,注重克己。这也就形成了乡土社会最基本结构的核心,费孝通先生在中提出一个概念——差序格局。

  西洋社会是“团体格局”,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他们是由若干人组成的一个个的拥有清晰界限的团体”。

  与这种团体格局相比,中国的社会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一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水波向外,无外乎一个“推”字,由着这个“己”推出的圈子。大可“一表三千里”,而小可以缩到只剩家庭成员,并根据与中心“己”的距离远近来区分厚薄。

  这个水波有两股力量,向外推是其中一股,向内求又是另外一股。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有一个“己”作中心,这就是伸缩性网络中的自我主义,即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判断。涟漪的范围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

  两种力量交织,“圈子”能放能收、能伸能缩。它遵循“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由此及彼、由里及外的顺序,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社会关系是从个人逐渐推出去的差序格局。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正是这种差序格局下的乡土本色,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影响着亲属关系、血缘关系甚至地缘关系,并扩大到家庭之外的家族,甚至影响着乡土社会的政治秩序和统治方式。

  费孝通先生说,乡土社会并非完全静止的,只是在缓慢地变化。不过,面对社会急速的变迁,这套传统的秩序与结构受到了冲击——

  文字要下乡,遭遇了文化上的阻碍;“法治”要建立,有了思想观念和社会结构上的冲突;商业要繁荣,需要建立新的“陌生”关系;以搞事业为初衷不断扩大的家族,也与现代企业管理产生了矛盾;继替也有了新的表现,除了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以外的第四种权力“时势权力”将发挥作用。

  因时势变迁,乡土社会也正在发生底层逻辑的松动。

  费孝通先生在全书最后提到,社会变动得快,原来的文化不能有效应对时,人们就不能不推求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就发现欲望并不是最后的动机,开始注意到生存条件本身,把生存条件变成自觉。自觉的生存条件是“需要”,有别于“欲望”,需要人们依据已知的受端和目的的关系去计划他们的行为,从而进入科学化的理性时代。

  在乡土社会中,人可以靠经验、靠欲望去行事,“食色性也。为了种族延续,人会有两性之爱;为了营养,人会有五味之好”。

  但在现代社会中,欲望并不能作为人们行为的指导。于是产生“需要”,并且因之有了“计划”,“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

  几年前,教育部统编高中语文教科书,将作为“整本阅读”的指定书目。在个人的今昔之间、社会的世代之间筑通桥梁。知来路,启新程,研究乡土社会,也有助于在社会变革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稳妥路径。

热门推荐
图文推荐
  • 最便宜的Snapdragon 888智能手机iQOO 7将在发
  • 黑客网站上提供了具有Clubhouse用户详细信息
  • 苹果面临即将到来的高端iPad显示器的供应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