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8-23 14:28 已有: 人阅读
贵州乌江上的洪家渡水电站,西电东送工程第一个开工典礼举行。大幕正式拉开,中国电力格局开启崭新一页。 数据显示,2002年,广东的发电量全国第一,为1525.5亿千瓦时,与云贵川三省发电量总和相差不大; 到了2021年,广东以6115.2亿千瓦时发电量排名全国第一,而云贵川三省发电量已增至10002.8亿千瓦时。 不仅如此,2002年,除广东外,山东、江苏、河北的发电量也均超过1000亿千瓦时;其后是河南、山西、浙江和辽宁——彼时,广大西部地区的电力资源还有待开发。 同时,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的电力消费量均超过1000亿千瓦时,都存在一定程度电力缺口。这里面,浙江缺口最大,为232.52亿千瓦时;广东次之,有162.33亿千瓦时。 这一年,共有17个省份面临电力缺口,其中北京达到297.96亿千瓦时,为全国之最。 数据还显示,2002年至2017年,广东一直保持发电量全国第一的水平,2018年至2020年被内蒙古超越,去年又以6115.2亿千瓦时的成绩重返第一,领先第二名162.6亿千瓦时。 不过,20年间,广东的电力缺口压力有增无减,除2011年有小幅回落外,一直在加大。 2004年超越北京成为第一时,其面临的电力缺口为364.64亿千瓦时,2018至2020年,连续三年逼近2000亿千瓦时,2021年缺口收窄至1751.8亿千瓦时。 城叔 尽管2021年电力消费量大于发电量的省份数量仍为17个,但压力值已陡然升级。 除广东外,山东、浙江、江苏、河北的电力缺口同样超过1000亿千瓦时,河南、上海、北京也在七八百亿千瓦时区间内。 而在保供端,20年间,输出能力也有了明显提升。继2011年内蒙古成为首个净供电量超过1000亿千瓦时的省份后,2016年云南、四川加入,2020年和2021年,山西、新疆也先后入列。 2021年,内蒙古可凭一家之力,补上广东的用电缺口,于电力保供之重要不言而喻。 从电力结构看,内蒙古主要靠火电,占比超过80%,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加在一起占到17.5%。 不过,和大部分人印象中的排名不同,在火力发电量排行榜上, 山东才是“隐形冠军”,多年来一直占据首位,2021年发电量达到5217.3亿千瓦时。 其后,第二至第十位分别为内蒙古、江苏、广东、新疆、山西、浙江、安徽、河北和河南。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至7月,内蒙古火力发电量为2962.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2%,而山东输出2933.5亿千瓦时,同比下降3.2%——火电头把交椅,今年或将易主。 此外,新疆也是“隐藏”的火电大户,占比超过80%。数据显示,2002年至2021年,其火力发电量增长22.3倍,同期总发电量增长23.4倍,保持同步增长。 当然,伴随能源结构调整,火电在总发电量中的占比逐年下降,作为清洁能源的水电,则日益澎湃,把四川、云南送上了“电力大省”前列。 截至2021年, 全国共有3个省份的水力发电量超过1000亿千瓦时,分别是四川、云南和湖北。 而在20年前,水电整体规模偏小,全部总量也才2476.9亿千瓦时,不及云南去年水平。 这里面,2008年,湖北水力发电量率先突破千亿千瓦时大关,成为第一水电大省,2011年,四川实现超越,并逐步拉开差距。2013年,云南取代湖北,跻身全国第二。 今年1-7月,四川和云南分别保持21.8%、26.8%的高速增长。 需要指出的是,上海和天津一直以来都是没有水力发电的,西藏和山东则分别于2004年、2007年取得零的突破,但截至目前体量仍然较小。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好奇,广东既非火电前三,水电也仅百亿千瓦时规模,是怎么做到发电量全国第一的?答案是,核电。 2019年,广东核能发电量首次突破千亿,达到1101.7亿千瓦时,2021年增至1204.1亿千瓦时,占比达19.7%。 不仅如此,核电使用者范围也在扩大。2011年有官方统计起,仅有广东、江苏和浙江,如今,辽宁、福建、山东、广西、海南等沿海省份也均有核能发电,其中,福建核电占比高达27.7%。 火电占比下降的另一面,是包括风电、光伏在内的清洁能源占比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能查到的数据,自2016年到去年的6年间,我国风电占比从3.9%上升至6.6%,太阳能发电量更是从0.6%上升至2.2%,分别上升2倍和3倍。 风电和光伏发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根据,2025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目标被定为3.3万亿千瓦时。这意味着,与2020年2.21万亿千瓦时相比,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将在5年内增加49.3%。 从数据上看,包括华北、东北和西北在内的“三北”地区,是当之无愧的风电和光伏发电核心区域。 2021年,风力发电量前10名省份中,有8个都来自“三北”地区,内蒙古、新疆及河北分别位列前三。 同年,太阳能发电量的前八名无一例外均被三北地区省份包揽,除青海居于第一外,新疆、内蒙古再次进入前三。 这与中布局的新能源基地所在地基本吻合。规划提出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化开发”的发展思路,并布局7个“十四五”重大陆上新能源基地。除新疆新能源基地、冀北新能源基地和松辽新能源基地外,其余4个基地均是沿黄河分布,基本覆盖全部“三北”省份。
“老玩家”被寄予厚望,也不乏“新玩家”突出重围。 在“三北”地区,因煤而兴的山西,在转型之路上走得很快。与2016年相比,山西不仅风力发电量连续超过5个省份、跻身全国第四,光伏发电量更是增长11.6倍,增速远超过其他前十名省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电力领域,山西找到了摆脱过去“一煤独大”“煤电两重天”困局的可能——在大同采煤沉陷区打造的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不仅是国家能源局启动的全国首个100万千瓦伏“领跑者”示范基地,而且也让“煤都”大同探索出城市转型的产业路径。 更令人意外的是贵州。作为“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资源小省”,贵州光伏发电量不仅在2021年实现65.4%的增长,并且在发电量居于全国第12位的基础上,今年1-7月再次实现37.5%的增速,仅次于吉林。 数据显示,2019、2020年连续两年间,贵州在国家光伏发电项目补贴竞价规模、建设速度、并网规模均位于全国第一。 而在风电领域,沿海省份支撑起一个新的增长极。 去年,随着盐城海域最后一批海上风电机组并网,江苏所有在建海上风电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海上风电装机达到1180万千瓦,不仅位居全国第一,也是继英国后全球第二个海上风电突破千万千瓦装机的地区。去年,江苏风力发电量达到350.3亿千瓦时,增速达到63.3%,仅次于河南,排名更是从2016年的12位迅速上升至全国第5位。 而在今年1-7月,广东、浙江和福建三省分居增速前三位。其中,广东增速高达108.2%,已超过了去年全年发电量。 根据,将有序推进海上风电基地建设,重点建设山东半岛、长三角、闽南、粤东和北部湾五大海上风电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