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许强:地震预警需触达更多环节;要警惕次

发布时间:2022-09-09 21:38 已有: 人阅读

  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地灾国重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许强接受了

  许强告诉

  在谈到地震预警体系的建设时,许强建议,可由政府主导在高地震风险区域强制各类媒介,如手机、电视、广告屏幕等接入地震预警系统。

  对泸定地震仍需警惕次生地质灾害风险

  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数据,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M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最高烈度达到9度,震中位于北纬29.25°、东经102.08°。地震发生时成都、重庆和西安等地震感明显。

  地震发生后,成都理工大学地灾国重实验室利用前期已研发的地震诱发地质灾害预测模型,对本次泸定地震诱发地质灾害进行了分析预测。

  该实验室显示,地震触发了大量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造成灾区大范围道路损毁、交通中断、部分居民房屋被掩埋,目前各部门专业队伍正在重灾区开展应急救援。目前,实验室已经分析解译出湾东河流域、磨西镇周边、震中区海螺沟景区等地质灾害发育分布及其对道路、房屋的损毁情况。

  许强表示,本次泸定地震诱发大规模滑坡的可能性不大,但地质灾害的严重性不容小觑。

  桃坝隧道出口滑坡;得妥镇对岸滑坡灾害

  泸定县位于二郎山的西面,与多雨的雅安不同,暖湿气流被高山挡住,当地不太具备发生超强降雨的气候条件。但令人的担忧的是,震中区属于高山峡谷地带,本身就属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虽然本次泸定地震震级为6.8级,低于“8•8”九寨沟地震的7.0级,但本次地震截至9月9日已造成88人不幸遇难,30人失联,人员伤亡明显高于九寨沟地震。

  “基于这个原因来说,实际上本次地震造成的地质灾害可能还是比较严重的。现在从我们现场调查的情况来看,当地地质灾害情况已经超出了我们原本的预估范围。”

  许强特别指出,伴随四川进入秋雨季节,绵密秋雨渗入震裂松动的山体之中,不排除未来发生较大规模滑坡的可能性。同时,地震过程中众多崩塌滑坡使震区新增大量松散固体物质,很容易在降雨条件下爆发泥石流灾害。此外,对余震带来的崩塌落石危险同样也需要高度警惕。

  地震预警需要触达更多环节

  9月5日地震发生当天,不少成都、重庆市民的手机收到了地震预警信息。

  

  据许强介绍,目前我国地震预警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本次成功预警地震的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也在2020年与中国地震局签约共建中国地震预警网,地震预警技术逐步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认可与推广。

  但目前我国的地震预警终端触达范围还存在一些短板。一部分国产品牌手机已在其操作系统接入了地震预警功能,但其他手机还需要额外下载地震预警App才能使用地震预警功能。家庭电视也需要在开启时才能接收到地震预警信息。

  许强建议,可以由政府主导在地震多发高发区域推广应用多媒介的地震预警体系,强制手机、电视、电子广告牌和显示屏等媒介接入地震预警功能。对于重要设施设备,如高铁、地铁、大型水电站等要建立地震自动防御体系,当震级达到一定烈度需要系统自动停止运行等措施。

  预警也需要有针对性,许强认为,如4度以下的地震烈度,震感和危害都很小,没有必要触发预警系统,反复预警反而会引起公众不必要的恐慌。

  除预警之外,建立公众对地震的正确认知也非常重要。许强表示,大多数公众目前还缺乏对于地震和防灾的正确认知。对于一些大型城市,在距离震中较远的前提下,只要房屋抗震等级达到标准,公众没有必要恐慌,更不应该采取跳楼等极不正确的防震避震措施。

  

  计划建立全时空实景三维地灾防治体系

  早在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许强就提交了的提案。他在提案中建议,尽快引入现代合成孔径雷达、激光雷达等高新技术,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的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三查”体系。

  许强对

  目前,在“三查”体系的基础上,许强正在组织团队研制高分辨率的航空物探装备,准备将高分辨率的探测技术从地上扩展到地下,从陆地扩展到水下,从室外扩展到室内,利用航空物探、多波束声纳、SLAM、物联传感等新技术,构建地上+地下、水上+水下、室内+室外与物联感知有机融合的,基于空实景三维的全要素、全空间、实时化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热门推荐
图文推荐
  • Clubhouse首席执行官表示该平台未遭到黑客入
  • 尽管全球半导体芯片短缺,但PC市场第一季度仍
  • 微信支付分怎么关闭 微信支付分关闭方法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