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8-02 04:58 已有: 人阅读
前天,在义乌经商的兰溪人潘晓华来到兰溪市柏社乡屠宅村,将5万多元现金交到屠妈妈周雪芬手中。从6月8日到6月24日,潘晓华发动义乌兰溪商会等平台,帮助包括屠妈妈在内的十几名梅农销售50790元杨梅,他倒贴运费3140元。 49岁的潘晓华是一名共产党员,在义乌从事来料加工。去年上半年,他无意间了解到屠妈妈的不幸遭遇和坚强创业的故事。其儿子屠栋身患渐冻症,谢绝社会资助,凭借家里的200多棵杨梅树顽强生存,去世后捐献了眼角膜和遗体,屠妈妈化悲痛为力量,开办食品加工坊,坚定地支持女儿读书。当年,潘晓华主动找到屠妈妈,义务帮忙售卖新鲜杨梅。 今年6月,杨梅红了,屠妈妈和周围的梅农又迎来了忙碌的季节。他们都上了年纪,采摘杨梅的速度缓慢,销售渠道也有限。而经销商一般早上六七时来收购,梅农们根本来不及。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潘晓华再次现身,作为义乌兰溪商会的副会长,他在商会群里为杨梅吆喝,会员们接龙采购。统计完订单后,他联系屠妈妈,让她和梅农准备好杨梅。之后,他又出钱雇用货车司机,一般在中午时分将杨梅从兰溪运到义乌,一趟运费多则450元,少则220元。6月8日22篮、6月16日104篮、6月22日97篮……梅农们树上的杨梅越来越少,潘晓华支付的运费越来越多。 杨梅售卖期结束后,屠妈妈统计发现,潘晓华帮她和周围十几个梅农售卖了50790元杨梅。屠妈妈高兴地说,前几年她家的新鲜杨梅最多能卖1万元,今年新鲜杨梅的收入翻了一番。一名叫胡义法的七旬梅农也非常感动,他的儿子身有残疾,今年他和老伴不用出村就能卖掉杨梅,既增收又省力。“我们这十几个梅农的条件都很一般,潘总帮了我们大忙。”屠妈妈告诉 为什么要贴钱助农?潘晓华说,他高中毕业后踩过黄包车,踩一趟只有三五元收入,流了很多汗,吃了很多苦。后来,经过亲戚朋友介绍,他到义乌开拓来料加工业务,如今在国际商贸城有店面,在兰溪市柏社乡和马涧镇、云山街道有4个加工点,生活比以前有起色,但并非大富大贵。贫穷的滋味不好受,看到身边需要帮助的农民,潘晓华会想办法出力,贴钱贴时间都在所不惜。“有人说我傻,有人说我出风头,我都不在乎。”潘晓华把自己比作酱油味精,虽然只是调料,但如果调配合理,也能将主食调出好味道,“我愿意尽自己的能力,助力父老乡亲增收,做一个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带头人、新农人、热心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