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06 21:16 已有: 人阅读
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联合发布,正式揭晓车企2021年度“双积分”成绩。 公告显示,2021年,中国境内129家乘用车企业共生产、进口乘用车2064.82万辆,行业平均整车整备质量为1533千克,平均燃料消耗量实际值为5.10升/100公里,较2020年降低15%以上,超额完成年度5.98升每百公里燃料消耗量的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达标企业中可交易新能源积分数量前五名的企业集团分别为比亚迪、特斯拉、广汽乘用车、江淮汽车和小鹏汽车。其中,比亚迪和特斯拉大幅领先其他车企,可交易的新能源积分数量分别为165.6万分和140.2万分。 工信部最新发布的显示,2021年度新能源汽车积分均价2088元/分,同比增长73%。若按此计算,比亚迪、特斯拉对外出售全部新能源积分可分别获利34.56亿元和29.26亿元。 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达标率首次超过50% 今年“双积分”成绩也反映出不少新变化。 总的来看,2021年129家乘用车企业共产生燃料消耗量正积分为1593.99万分,燃料消耗量负积分为563.25万分,新能源汽车正积分为679.10万分,新能源汽车负积分为79.79万分,新能源正积分是负积分的8.5倍。 其中,2021年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达标企业为65家,不达标企业为64家,达标率首次超过50%。对比2020年,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达标企业仅44家,不达标企业多达93家,达标率仅约30%。 据了解,“双积分”指的是平均燃油消耗量积分和新能源汽车积分,二者独立计算。简言之,即对车型能耗和产量等在内的一系列变量进行加权计算后产生分数,负分者将受到包括停产在内的严厉惩罚。 通常,能耗高于达标值的传统燃油车型更易产生负分,产量越高负分越多,而新能源车型更易获得正分。但平均燃油消耗量负积分可以与新能源汽车积分之间进行交易、抵偿、转让等。2020年6月修订后的“双积分”政策明确了2021年至2023年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考核要求,分别为14%、16%、18%,并明确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数据显示,2021年新能源积分交易524万分,同比增加144%,交易总额达109.4亿元,同比增长322%。 据工信部预测,考虑到前期积分结转,预计2022年正积分供给较为充裕。但随着后续油耗法规、积分考核要求加严,叠加车辆大型化趋势,后续积分供需或将走向紧平衡。 此外,不同品牌的车企的“双积分”表现也不尽相同。
相对而言,合资车企的整体表现要略逊一筹。具体来看,上汽通用、一汽-大众、东风日产、长安福特、北京现代、广汽本田、上汽大众等销量排名靠前的合资品牌表现均不合格。豪华品牌方面,宝马、奔驰、捷豹路虎、保时捷等品牌同样因在售大排量车型较多而出现平均燃料消耗量负积分较高的情况。 “新能源汽车销量高的话,积分表现就相对比较好。上汽通用和一汽-大众等厂家排名靠后,主要在于合资企业新能源车数量少,所以双积分表现相对较差。”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媒体时表示。 不过,尽管“双积分”表现靠后,但与前几年相比,合资车企负积分情况仍取得明显改善。其中,一汽-大众2020年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为-118.33万分,至2021年负积分大幅减少了62.1%;上汽通用2020年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为-92.24万分,至2021年负积分也减少了22.5%。 同时,在“双积分”政策的考核下,几乎所有车企都在向新能源化转型,相继推出纯电、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双积分’政策是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协调发展市场化管理机制的大胆创新,在促进汽车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