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09 17:48 已有: 人阅读
马斯克在首届特斯拉人工智能日上首次发布特斯拉人形机器人计划,代号“擎天柱”。今年4月,马斯克在财报会议上指出,Optimus的重要性将在未来几年逐渐显现,最终将比汽车业务、FSD更具价值。 并表示到时候可能推出能够运转的人形机器人原型机Optimus。 Tesla Bot外形设计接近人类平均身材,全身采用轻量化材料,并且在面部有一个重要信息显示屏。它的四肢使用40个机电执行器进行操作,其中手臂12个、颈部2个、躯干部2个、手部12个、腿部12个。此外,它具有人类级仿生手,脚部为2轴平衡设计,有力反馈感应,可以实现平衡和敏捷的动作。 ▲ 根据马斯克公开接受的信息,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实现量产后的定价,有望在2.5万美金左右,相当于六关节工业机器人的定价体系。 中信建投证券认为,这样的定价,未来如果特斯拉想要有盈利,就离不开中国供应链的支持,因为从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来看,只有中国供应链可以助力Tesla Bot降低成本、保障交付。 国盛证券判断,Optimus机器人的单体价格大体将位于17万-30万元之间,并有望进入家务、快递、工业生产等各类消费级与商用级场景。而根据麦肯锡报告预测,到2030年全球约4亿人的岗位将被自动化机器人替代。按Optimus单体价格25万元计算,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可达100万亿级别。 从成本端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0.68万元,按Optimus价格区间17万-30万元来计算,购买单个Optimus机器人回本时间在1.6年-2.8年,即2年-3年内便可收回成本,且机器人无需休息,可以长时间进行高强度劳动,用机器人代替人力具备可预见的经济效应。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机器人的产业链情况: 上游主要为零部件供应商,核心零部件为伺服系统、减速器、控制系统等; 中游为机器人本体提供商与集成供应商,主要负责机器人本体的生产,并根据不同的应有场景和用途进行有针对性地系统集成和软件二次开发; 下游包括工业应用与服务应用,工业应用主要为汽车、电子、金属加工等产业,服务应用范围较广,主要从事维护保养、修理、运输、清洁、保安、救援、监护等工作。 国盛证券指出,机器人可以分成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两类。从工业机器人的成本拆分来看,伺服系统/控制器/减速器/本体制造分别占机器人整机成本的25%/10%/35%/15%,其中核心零部件成本合计约占整机成本的70%。而对服务机器人来说,除上游核心零部件外,算法、智能交互等核心技术模块也将是主要成本,本体制造的价值量占比较低。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将搭载公司的人工智能设备,包括自动驾驶相机、自动驾驶计算机,以及其他人工智能算法和工具。 国盛证券认为,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推出具备极强的标杆带头作用,上游核心零部件、机器视觉等环节有望直接受益。 考虑到目前的技术产能水平,开源证券认为,国内厂商的供应链机会主要在减速器、伺服电机和控制器方面,估算进入供应链的确定性为: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 减速器:目前谐波减速器已实现技术突破,可基本实现进口替代。国内谐波减速器市场基本被中国、日本厂商垄断;RV减速器也初步解决传动精度、扭转刚度、稳定性等性能问题,未来成长空间打开。考虑到日本企业的零件成本相对高昂,国内厂商进入特斯拉机器人供应链机会较大。 伺服电机:受益于电车业务,特斯拉在电机方面已经有了雄厚技术积累,但不排除其寻求代工厂帮助的可能。伺服电机的整体技术壁垒低于减速器,目前国内电机厂商众多,在技术和应用场景等方面皆已取得突破,或有机会进入特斯拉机器人供应链。 控制器:国产厂商已经实现从0到1的突破,但由于底层软件架构和核心控制算法的不足,国产控制器在稳定性、响应速度、易用性方面与国际主流产品存在差距。由于控制器成本较高,多数机器人厂商会选择自研,尤其是大型厂商。因此,特斯拉控制器部件自制概率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