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了7年动画的研究生,觉得自己干不过AI!当AI嵌入大学教育

发布时间:2024-09-26 13:08 已有: 人阅读

  又到一年开学季,当人工智能热潮席卷各行各业时,这一届大学“萌新”们似乎有了更多的选择。

  9月13日,教育部网站发布,据统计,2024年度拟新增专业535个,涉及353所高校。其中,人工智能教育、智能体育工程、舞蹈与人工智能、智能影像创制、智能影像艺术、智能视听工程等多个与AI“跨界混搭”专业,深受关注。

  “我们学校增加了一系列新的AI课程并增设AI双学位。”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大学生吕悦洋告诉
 

  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专业分布

  不仅仅是学生疑惑,“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们,也同样面临着AIGC冲击之下高校艺术教育面临的诸多新挑战。

  “敬畏”“融合”“跨界”“创意”“学习”,这是中国传媒大学、广州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重庆邮电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的众多教授们在和当AIGC运用越来越多,对于高等艺术教育而言,未来究竟是好还是坏?身处其中的专业者们,又该如何做到自己的“护城河”不被AI攻破?

  
 

  输入一句场景描述,设定好想要呈现的相关数值,一键点击后,几秒的动画便瞬间生成,活灵活现,功底丝毫不输专业绘画师,这让完全不会任何绘画技术但热爱动漫的李琳感到兴奋。

  但不同于李琳的兴奋,面对ChatGPT带来的技术革新,当AI以惊人的速度在艺术领域崭露头角,动漫游戏产业纷纷缩减原画师时。更多像王慧一样,学习了十多年绘画才挤进象牙塔艺术专业的学生们开始疑惑:“在AIGC望尘莫及的碾压下,我们花十几年学习的专业究竟还有没有用?”

  身处高校的大学生们,感受到了AI的冲击。

  社交平台上,有不少大学生分享自己使用大模型的心得和吐槽,甚至还有大学生做起了“AI接单”的生意,借助AI抠图改图等。重庆邮电大学的青年教师孙莹向
 

  图据小红书

  在受访大学生中,近六成人表示使用过当下热门的AI大模型。其中,有26.76%的受访大学生会一周使用1~2次,属于高频次使用者;31.08%的受访大学生使用AI大模型“一个月少于5次”;只有5.95%的受访大学生“几乎天天使用”。

  
 

  “你使用过当下热门的AI大模型吗?” 图据问卷调查

  
 

  “ 你认为AI大模型对你的专业学习有没有帮助?” 图据问卷调查

  
 

  “你认为掌握AI等技术,是否会对求职有帮助?” 图据问卷调查

  在大学生使用AI大模型的背后,与大学生对AIGC等新技术的态度息息相关。

  反映在数据上,57.3%的受访大学生对AI大模型持有“非常拥抱,乐于尝试”的态度,32.16%的受访大学生则认为“一般,可有可无”,不过,受访大学生中已出现6%的人表示“非常焦虑,担心被AI取代”。

  
 

  “你对AI大模型是何态度?” 图据问卷调查

  变化之下,大学生特别渴望通过学校,更专业、系统地接触并掌握AI大模型。

  数据显示,超80%的受访大学生称自己所在的高校并未开设AIGC相关的课程;而48.92%的受访大学生“非常希望”高校开设更多与AIGC相关的课程,只有7.03%的受访大学生认为高校“没必要”开设相关课程。

  目前,虽然国内头部高校已经开始探索AI大模型,但系统化、普及化的AI大模型课程仍在尝试中。多位国内一流院校教师均向
 

  大学生们对AI的好奇、憧憬、惧怕,也牵动着高校老师的心。

  “AIGC的崛起,给我们整个传媒大学带来巨大冲击。”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教授吕欣在接受“但现在,学生们通过5~7年甚至更长‘专业修炼周期’自建起来的护城河,正在被大模型攻陷。”吕欣直言,AI刚出现时,他和身边的高校学者们“会有一些不以为然甚至是嘲讽,觉得AI无法跟人相比。按照现在的迭代速度,老师们吃惊之余也有争议,但大家现在已是一种敬畏”。

  据吕欣观察,AI快速学会了人类最好画手的能力,“猛烈撞开了艺术职业的门槛。现在的学生,尤其是美术类的同学,在亲自感受到AI的能力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

  去年底,吕欣要求自己实验室的46位同学用3周时间学会AIGC的工具,结果一个学了7年动画专业的研究生告诉吕欣,他很绝望,觉得自己的专业“干不过”AI。

  “看到那么多动漫游戏公司都在裁员原画设计师,我不得不担心。”某综合大学大三学生吴佳告诉AI在艺术领域崭露头角,加重了学生的惶恐。“大学生们心浮气躁,有些人不想扎实学基础课程。”西南某大学艺术学院的院长吴晓向孙莹告诉在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杨懿看来,AI将一系列不确定性摆在高校面前。“更深层次的挑战来自既有知识体系的失灵,传统学科架构的失衡,人才培养能力的失效,以及学术和科技伦理的道德失控。”

  “我们高校的老师应该教学生领先于市场5~10年的东西,或者至少也要保证能够让学生毕业后抵挡一两年。但现在面对AI,教育的保质期被大幅缩短,甚至让老师和学生站上了同一条起跑线上。”冰墩墩设计团队负责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曹雪在接受63岁的曹雪已卸任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院长一职,但如今依然奋斗在教学一线,他对AI持乐观态度:“在利用科技的手段上,我远远比不上年轻老师,甚至是学生,但我认为,接下来最先被淘汰的,一定是最接近于工具‘属性’的老师。”

  
靠算法成不了莫奈、梵高,也“算”不出冰墩墩
 

  “作为创作工具,AI同样是遇强则强,遇弱则弱。我不反对学生使用AI做设计,但关键是,借助AI能有怎样更优的表达。”曹雪向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贺羽向分享了今年4月博士生招考中的小故事:有人在面试时表示,希望考入后研究AI如何跟油画创作结合。但贺羽与同组几位导师研究后有个同感,考生想研究的方向很有意思,只是略显激进一些。

  “虽然大模型会迭代,但迭代不出对艺术的独创性。”贺羽曾在国家重要庆典中绘制巨幅画像。在他看来,AI的工具属性较强,但要让它生成独到或颠覆性创意,短期来看可能性不大。

  贺羽认为,AI生成的图画,仅为平均化创意,“我们可以运用AI辅助完成一些画面,但核心还是人对审美的认知。就像那些陈列在博物馆的大师作品,构成的是整个人类艺术发展的一部磅礴美术史。莫奈、梵高都不是靠算法成就的自我风格,他们对绘画的灵感并非源于数据投喂。AI永远无法利用数据计算,完成有情感诉求和有温度的创作”。

  曹雪指出,能将木头切割整齐的人,只是掌握了技术的木工,而只有当木工在不断实践过程中,将生活方式融入,超越工具和材料,才有可能成为家具设计师,这个“融入”的过程AI难以匹敌。

  面对迷茫的学生们,吕欣强调:“AI替代不了你,反而是那些既掌握AI、又懂光影,还懂构图的动画人才会真正替代你”。他指出,“未来艺术技能层面的东西会被AI替代,但关于美学、视听语言等课程则会变得很重要,因为我们和大模型最终比拼的是头脑中深层的东西”。

  “‘技术平权’之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创
 

  大学生们也在积极使用AI,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大三学生吕悦洋制作的AI海报 受访者供图

  贺羽认为AI冲击之下蕴含新的机会,“也许未来AI意外生成的创意,能激发出画家不同寻常的灵感,二者如果能结合好,或许形成一种全新的绘画风格”。

  “AI所能替代的部分,其实我们不用跟它去抢。我们需要的是理念和思维的焕新,就像AI‘算’不出冰墩墩一样。”曹雪希望,AI给高校教育的冲击能再猛烈些,这样才能倒逼大学生思考和进步,“不是所有的年轻人都叫后浪,有一些经典始终没被颠覆”。

  在孙莹的观察中,不少年长的老师得现学大模型,但这并不容易。“年轻老师部分在读博或做研究的时候已经接触了大模型。今年我们已制定了新一版的培养方案——引入AI内容,我们会根据各自的强项来合作规划教案内容,而后期,可能会出现‘团队教师’来组合教学。”

  杨懿透露,面对AIGC,中国传媒大学已在今年春天发出,“要么冲顶,要么灭顶。我们正在全方位、深层次地推进人工智能的行动计划”。

  未经许可禁止、、及镜像等使用

热门推荐
  • 微软推出Windows Terminal 1.0开源 微软推出Windows Terminal 1.0开源 Windows Terminal是一个开源的、基于选项卡UI风格的终端应用程序,最初发布于微软的Build 2019活动。所谓基于选项卡的UI,就是你可以在一个选项卡中打……[详细]
图文推荐
  • 苹果将??于本月晚些时候推出首款采用Mini-LE
  • iPad 2021,我们所知道的一切
  • 尽管Mini-LED面板供应受限,本月仍将推出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