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9-07 02:55 已有: 人阅读
救援人员在抢修泸定县城与磨西镇之间的公路 不过,这位专家也特别谈到,不是说出现“宏观异常”就会发生地震,“有的宏观异常可能和地震有联系,但有些可能是其他因素造成的”。 那么,有没有技术手段能够实现精准的地震预报呢? 他透露,像中国地震局就有几十种监测手段,包括对地磁、地电、电磁波、地下流体等地球物理现象进行监测。但是到现在为止,没有任何一种手段可以直接和地震发生联系,这是地震预报最大的难点。 地震预报分为临震预报、短临预报和中长期预报,其中中长期预报相对较为可行,临震预报和短临预报则尤为困难。 高建国给出的一组数据显示,从1966年邢台地震开始,到目前全国已有800余次地震被预报,其中有200多次取得减灾实效。 他指出,从现在预报的精确度来看,一般位置能达到地理位置1度这样的范围,时间波动范围大概达到3~5天左右,大致可以对一些高震级地震进行“破坏性地震”的预测。 “地震预报是全球科技还未解决的难题。”尽管如此,在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看来,未来应该实现的愿景是,像看天气预报一样,能够预报未来几小时、几天地震的风险地区,或者哪里可能发生大的地震。 “12年前我们就提出基于地下云图的地震预报,进行了很多科学理论方法的论证和仪器的研发,甚至还在川滇地区安装了600多个地下云图传感器,将来也希望安装到2000个地下云图传感器。”王暾认为,虽然难题还没有解决,但是相信不久的将来,会在地震预测上取得重要的进步。 更进一步,如果地震预报尚不可靠,如何提前有所行动,尽可能降低地震造成的损害和影响? 地震后磨西镇道路出现裂缝 一般而言,地震带来的破坏主要包括两方面,即震动破坏和断层错动破坏。震动带来的破坏相对较小,而断层错动带来的破坏则是巨大的。 地震专家徐锡伟指出,一般6.5级以上的地震会产生地表破裂、地表错动,这种错动既有垂直方向的、也有水平方向的,它们在错动过程中威力巨大,“发震断层能够错动地下震源深度到地表十几公里的岩石,地表的房屋对于断层的错动来说就像撕一张纸一样容易。” 当地震来袭,震动破坏或许还可以通过提升房屋的抗震设防标准来应对,但是错动破坏却几乎没有任何办法能够阻止。像1999年中国台湾集集“921地震”、2008年汶川“512地震”等极震区发震断层沿线,建筑就遭到震动和错动“夹击”,损毁严重。 所以,“活动断层避让”,也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的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先将活动断层的准确位置确定下来,让房屋等建筑物与断层保持一定距离,比如15米以外,这样就能够使得建筑物免受错动破坏等困扰。接下来,就只需要根据震动破坏的影响,将房屋建得结实即可。 这样一来,地震对于建筑物的破坏将大大减轻。 在这方面,银川是一个典型案例。在发现并确定银川隐伏活动断层之后,当地政府在其两侧空出一条宽200米的断层避让带,规定在避让带内不得新建、改建原有地面建筑物。如今,这里成了一条多功能绿化带,“防患于未然”。 目前,探测技术对活动断层的定位已经可以精确到米级精度。“在很多大城市人口密集的地区,我们都要进行活断层探测,并标出准确位置,在活动断层两侧避免建设房屋,因为这个位置往往是地震破坏程度最大的。”前述不愿具名的地震专家直言,相关标准其实已经趋于完善,中国地震局也一直在做这方面工作。 据其介绍,尤其汶川地震以来,城市关于活动断层的探测快速覆盖,但是距离上升至国家标准,乃至覆盖更多的镇村地区,仍然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