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9-13 04:32 已有: 人阅读
和许多其它地区一样,为了平衡教育资源,我们县有中心校与边远校之间教师轮岗支教制度。上学期,我和几名同事去我校的定点帮扶校支教,作为对调,该校几名年轻教师来我校工作学习。 这所学校以前是中学,后来农村小学因生源不足不断合并,最终整个乡的中小学合并成这一个九年制完全学校。学校位于离凤翔县城二十多公里的一个浅山区,道路平坦,开车不过40多分钟的路程。学校就在镇中心广场后面,占地约两万多平方米。主体教学楼是上世纪九十年代 “普九”时所建,以后又陆续增建了餐厅、综合楼和四层的教师宿办楼。操场在校园最后面,还是水泥的,跟不上时代了。但整体看来,校园环境优美、设施齐全,仍然是整个镇上最美的地方。 学校一至九年级共九个班54名学生,均来自于本乡所辖的十几个自然村,学校有免费的午餐,五至九年级提供住宿。离家近的低年级小孩每天由家长接送早出晚归,离家远的也有和大人租住在小镇上的。稍大点就住校了,今年住宿的孩子有15个。 留在这里上学的基本都是留守儿童,约一半家庭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近半数家长不识字或文化水平特别低,在用智能手机沟通方面有很大障碍,无法组建班级群,而且绝大多数家庭是由爷爷奶奶带着两个或三个孙子过活——做父母的青壮年几乎都外出打工了,稍微有点能力的在城里买房或租房,孩子也随之转去了县城。 学校连同校长一共26位老师,70后教师10人、80后教师1人,其他都是近几年招教考入的90后教师。除了两位年届退休的老教师是专科学历,一位90后体育专业研究生,其他老师都是本科学历;专业组成也很完整,连城区比较缺的美术、音乐、计算机专业教师都配员齐备。 我被分配教二年级、七年级两个班的语文。二年级一共4个学生,七年级10个学生,这14名学生就是我本学年的工作对象了。相对于城区学校动辄六七十人的班级,这么点学生反而让我有点不知所措,我以为这里的工作会很简单,除了备课量大些,其它辅导、作业之类应该不用担心,毕竟只有这么几个学生,一个一个拉在手里带着也能带好。 然而随着工作的进展,我对学生的情况了解得越多,我才发现有很多问题是我这20多年教龄积累的经验所无法解决的;也有很多事,是以前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颠覆了我认知。很难想象,这样的家庭、这样的孩子、这样匪夷所思的事,就存在于离我不远的地方。 二年级这四个孩子中,有一个男孩家就在镇上,父母做点小生意,家里有爷爷奶奶,还有个小妹妹,这孩子聪明活泼、学习好,个子都比其他孩子要高,听他说父母要在县城开小吃店,大约不久以后就会转学。另有一个女孩,哥哥上八年级,父母一直在南方打工,他们兄妹从小就由爷爷奶奶带着,每天是哥哥骑着自行车带着她上下学,除了穿得脏点差点,孩子性格、学习也都还好。另外两个孩子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男孩光光长得非常瘦小,罩着一头蓬乱的头发,大冬天,衣服穿得很单薄,从家里来校时,常常冻得鼻涕哧溜哧溜的,手冻烂了,连笔都握不住。教室里倒是有电暖气,可是因为学生太少又常常跳闸的缘故,取暖效果并不好,可就这,孩子说比自己家里暖和。我光光不但穿的脏、少,而且衣服上头发上总是沾着很多毛毛,身上散发着臭味,镇上有浴池,我问光光去过没有,他说过年的时候爸爸会带他去一次。为了了解情况,趁着扶贫宣讲,我去他家家访了一次。 光光家本在山里面,整体搬迁时才搬到了山外,房子都是统一修建的平房,外观挺好。但他家里之脏乱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墙壁脏也就罢了,奇怪的是连天花板上都密布着黑斑,地上扔着垃圾、破破烂烂的简易沙发上堆着脏衣服 ,简直无处下脚。光光爸爸是个干瘦的男子,比实际年龄要显老,他靠在山庄里打零工过活,不识字,连领工钱时签个名都要儿子代笔。几只猫在屋里窜来窜去,光光爸爸极喜欢猫,家里一共养了六只猫,每只猫每天至少喂一根火腿肠,光光说他挺羡慕猫的,因为他作为儿子并没有这样的待遇。我这才知道了光光衣服上的毛毛、身上的臭味的由来——他每天晚上就是和这几只猫睡在一张床上的。 光光妈精神不正常,痴痴傻傻地蹲在门口晒太阳,然而我无意间从邻居口中了解到的情况却让我心口堵得慌。听说光光妈以前还好,但一连生了六个孩子却只留了光光一个,慢慢就疯了——那五个孩子怎么啦?我不敢往下再想。 班里还有一个女孩叫艳艳,据说生下她不久妈妈就走了,再没回来。她爸爸腿微有点跛,因为姑父在镇卫生院工作的缘故,她爸爸得以在医院做护工,有一间单独的宿舍,艳艳就和爸爸就住在那里。这孩子的长发也总是乱糟糟地蓬一头,而且总是用手挠啊挠,看起来痒得不行。 有一天天气晴朗,教室里电暖气也开着,很暖和。我上课时,阳光正照在艳艳的身上,我发现她又在拼命挠头,就走下讲台去看了看,想着中午吃完饭帮她洗洗。 这一看可把我吃惊坏了,说实话也恶心坏了——阳光下,艳艳的头发上居然爬出来了很多虱子,再凑近看,针尖一样白色的虫卵密布发根——这种小寄生虫我小时候见过,那时候农村卫生条件不好,土炕上总铺着一层干麦草,容易滋生虱子。但那已经是很多很多年以前的事了,我几乎早就忘了世界上还有这么一种讨厌的虫子,没想到现在居然在艳艳头上又见到了它。 我在网上找了很久,选择了一款灭虱产品,但我不敢私自给艳艳用。小时候有个同学妈妈给她除虱,结果那药毒性很大,伤了头皮,导致那么漂亮的姑娘一辈子戴着假发。我怕药万一有副作用,好心办了坏事,只好先买了一个疗程的药、专用的梳子篦子、消毒液等,去找艳艳的爸爸商量。 我让艳艳爸爸先咨询一下孩子的姑父,能用了就好好用一个疗程,用完有效果了再买。那药用起来流程挺多,我怕他们记不住,还画了个流程图,仔仔细细给他们父女俩讲了一遍。我也建议他们把衣服、被褥全都拆洗一遍、用消毒液泡了,最好高温烫过,再晒干使用,也好从根本上消除虱患。艳艳听得挺认真,但她爸爸却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说让艳艳念书是混年龄,至于虱子,更是小事,让艳艳自己看着弄。 那药一个疗程是三次,第一次使用后,艳艳精神振作多了,高高兴兴找我说,姑父帮她洗了头,她自己晒了被褥,舒服多了。我赶紧提醒,一定要把衣服,尤其是衬衣洗了用消毒液泡了,被褥也务必拆洗一下,这活艳艳干不了,她高高兴兴地说回去就给她爸爸讲。可奇怪的是,从那次以后,艳艳就再没对我说过这事,见了我也躲躲闪闪的。甚至有一次在街道遇见她,她却仿佛不认识般从我身旁绕过了。多年从教,我虽不能完全窥知艳艳的心理,但明白孩子的心灵是很敏感的,就没有再追问,但我手机中一直保留着那个购买链接,为了在艳艳需要时能及时帮上忙。 可惜,春季开学以后,因为原学校有事,我离开了支教学校,再也没有见过艳艳。听后面带她的老师说,艳艳把头发剪短了,也不知道那一个疗程的药,她到底用完了没有。 七年级班上也有几个特殊的学生,女生小花也没有妈妈,她个子不高、胖嘟嘟的,长得挺可爱;手脚勤快,该不该她值日,课前擦讲桌,课后擦黑板,她都跑得最快;嘴巴也会说,对每个老师都嘘寒问暖的。我送给过她几件衣服,许是因此,她特别喜欢我,也黏我。我上完课她会跟着我去二年级教室,积极地帮我拿东西、端水杯。有时候我不上课,她也会跑来集研室,非得帮老师们干点啥,实在无事可做就问老师“你儿子在哪上学”“你的衣服在哪儿买的”之类的闲话,多少有点热情过头。 可惜这么伶俐的孩子在学习上却一窍不通,上早读能说一背篓闲话就是不会读一句课文;上课不眨眼地看着老师,可眼神空洞,明显什么也没听进去;作业根本一个字都不写,考试就凭着选择题得几分罢了。她说她爸在外地打工,根本不管她,爷爷奶奶年纪大了,她回家还有很多活要干,所以从小就不会念书、不会写字。这怎么可能?我用小学一二年级的生字考了考她,是真不会,能认能写的字不超过50个!可她放寒假时送给我的那双毛线手套,针法复杂、式样美观,到底是怎么学会的? 男生钢子父母双全且智力正常,父亲在当地是个专做宴席的厨师,小有名气,母亲还在村委会帮忙,家庭条件算是好的。也不知是家庭影响还是受了本地不注重教育的影响,钢子跟着父亲打下手的兴趣远大于学习的兴趣,学习菜谱的兴趣远大于学习数理化的兴趣,也可以说他对学习数理化完全没有兴趣——他课内翻开课本听天书,课外拿着一本翻烂了的《大众菜谱》仔细研究。毫不夸张的说,他认识的字绝大多数是菜谱上的字,如果听说谁家要宴客,管人家用不用得上,他还能列出一张菜单来,别说,荤素搭配还挺实用的。即便和老师搭讪,他的口头禅也是:“走!去我家坐坐,我给你整两个菜。” 怎么让他学习文化课,老师们说办法想尽了,只有讨论菜谱研习菜品时他还能在书上做个笔记、练个生字啥的。我也没有办法,只能送给他两本新菜谱——那还是我以前为提高厨艺买的,只是像钢子的课本一样,没看过几回。钢子很高兴,借着学习新菜谱,钢子问过我生字,甚至问到了一些本地少有的食材,八大菜系什么的,我安慰自己,他大概是天生做大厨的吧。临走,我送了他一本梁实秋的散文集《雅舍谈吃》,希望能在助力他实现厨师梦的同时,也提高些文化修养。 其它班上当然也有些让老师们深感无力的孩子。比如八年级有个男生,父母都正常,他却有智力障碍,办了残疾证。小学时常常尿裤子,会突然在课堂上大喊大叫;有时候又会突然间失踪,藏在校园的某个角落里,半天找不到,吓哭过好多老师;有时他随意地溜达进老师办公室,翻包翻抽屉,见到好玩好吃的就拿走。不过大多数时候,他为人热情、性格开朗,爱参加集体劳动,还喜欢练字,学习也不差。这孩子如果好好看病、教养得当的话应该会越来越好的,他父母以前也给他看过病,可惜生了个小弟弟以后就没再看了。 九年级还有一个男孩,父亲因发生重大车祸入狱四年,母亲患有精神疾病,他和上三年级的妹妹在学校附近租房住,平时由姑姑照顾。这孩子生活上基本能够自理,但读写有很大障碍,基本只能准确书写自己的姓名。他的妹妹比他稍强,考试成绩一般在一二十分。有一次小妹妹晕倒了,老师们才得知,这俩孩子很少吃早饭,就中午学校的免费营养午餐能吃饱。有时候班上有剩的馒头,哥哥会偷偷带回去当晚餐,没有带或者姑姑也没来的话,就只能等第二天中午才能吃饭。 我们都流了泪。从那件事后,校长细细查访了每个学生的吃饭问题,让有类似困难的学生都在学校吃早餐,经费由学校出。 很多老师给学生们、包括他们的父母送过衣服文具吃食之类的东西,每个周一去学校,我也会给我的学生们带点水果糕点之类,周末轮流把两个班的女孩带回家,让她们洗过澡、吃了饭,再开车送她们回去。后来我听说,寒假里,学校修建了洗浴室,以后孩子们每周都能在学校洗澡了,这真是一件大好事。 农村生源锐减的大环境下,今年暑假,县上撤校并校工作加大了力度,很多人少地偏的学校面临着撤并的命运。这个小小的山区校自然也在撤并之列,从全局来讲这是不得已的事,也是好事,可我就是担心,像光光、艳艳、小花、钢子这样的孩子,家门口不远处有个学校,不管他们学习成绩如何,总还有个接受教育的理由和机会。如果这个学校没有了,他们该何去何从,他们的父母还有能力让他们继续读书吗?他们的命运还有改变的机会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