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26 05:22 已有: 人阅读
“百年无极——意大利国家现当代美术馆藏艺术大师真迹展”开幕仪式在成都博物馆开启。据了解,大展汇集了46位西方艺术大师的62幅艺术杰作,作品跨越浪漫主义、印象主义、超现代主义、未来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空间主义、无形式艺术等多个欧洲艺术史发展脉络上的时期,也代表着意大利19世纪至今的艺术趋势和众家风格。
“我们实际上是希望大家来体会艺术,体会大师的作品究竟是什么样子,然后适当地拓展自己的知识边界,而不是说一定要来完成某种跟自己的认知离得比较远的知识拓展。这样的话,大家的观展会更轻松更愉快。”在接受时,成都博物馆副馆长、总策展人黄晓枫说道。
成都博物馆艺术总监范犁表示,此次引进的展览策展理念是从无序的时空里挑选出了一些非常经典的大师级作品。在具体落地上,此次展览在空间的设计上、动线的布置上,都力图呈现出在无序与无极之间相互作用下的循环性和流动性。此外,此次展览还设有多媒体与互动体验,观众可以从多维度了解展览中的作品。
“我现在非常渴望创作肖像。”正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疗的文森特·梵·高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写道。1888年,梵·高从巴黎来到了法国南部阿尔勒,次年便因精神疾病频发而住进圣雷米的精神病院,并在此处开始尝试描绘周遭的一切,是这期间的作品之一。 该作品的背景取材于精神病院的花园,人物的原型可能是他在这里认识的一位农夫。画家受浮世绘影响的诸多元素均在中有所体现,例如,此举直接将肖像从西方传统的三维立体改为具有东方语境的二维平面表现手法。在中,钱茜提示我们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天下万物各有其形,然皆本于一理来观看此画,“梵高的作品,抓住了生命、自然、宇宙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一深刻真理,并且与绘画紧密联系起来。” 文森特·梵·高 1889年 19世纪末,欧洲艺术的中心转移到了法国巴黎。当梵·高于1890年在法国奥维尔小镇长眠时,“时尚之都”巴黎则正处于“美好时代”。伴随着现代化城市的蓬勃发展,彼时的巴黎犹如一个城市文化沙龙。 意大利画家乔瓦尼·博尔迪尼职业生涯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巴黎度过的,他善于描绘优雅迷人的上流社会女性,一度被认为是19世纪末巴黎最时尚的肖像画家,曾因流畅的画风被称为“嗖嗖大师”。是博尔迪尼的代表作之一,“身为西方传统肖像画技法的末代大师,博尔迪尼最具辨识度的艺术语言在中展露无遗。”王加在中写道。 乔瓦尼·博尔迪尼 1896年 意大利表现主义代表艺术家、画家、雕塑家阿梅代奥·莫迪利亚尼的人生只有短短36年,比梵·高的生命还少一年。 创作于1917年,画中人物修长变形的结构、明快对比的色调以及近乎平面化的背景处理呈现出自省的精神状态,堪称肖像画的典范之作。画中的女士作为他重要的艺术赞助人,不仅欣赏他的艺术风格,还在他因病去世后照料了他3岁的女儿。“莫迪利亚尼的女性人体形象,并不在意对自然状态和生命活力的刻画,而是有一种抽离于环境的理想化处理。”钱茜写道。 阿梅代奥·莫迪利亚尼 1917年 进入20世纪的短短二三十年间,各种反叛的艺术运动纷纷出现,明确主张革新表现手法,发扬创作自由。 意大利超现实主义先驱、形而上画派艺术运动的创始人乔尔乔·德·基里科的作品充满了以夸张的透视法所表现的刻板建筑物、谜一样的剪影、石膏雕塑及断裂的手足,予人一种不安的诡异气氛。 创作于1925年,画中人体模型可能借鉴了古典雕塑的形象,“作品描绘的确实是现实中的事物,但艺术家却放弃与之发生联系。这是一种‘无为而为’,在20世纪欧洲艺术发展史上曾经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钱茜写道。 乔尔乔·德·基里科 1925年 “色彩是琴键,眼睛是琴锤,而心灵则是钢琴的琴弦。画家则是弹琴的手指,引发心灵的震颤。”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康定斯基说道。作为20世纪抽象主义运动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他通过抽象几何形状的和谐与不和谐,以及色彩的力量来传达视觉上的精神共鸣。 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康定斯基 1930年 当时间跨越到20世纪40~50年代,反形式注意艺术思潮席卷了整个欧洲。这个时期的意大利艺术则在卢齐欧·封塔纳和阿尔贝托·布里两位大师的引领下达到巅峰。 先看封塔纳,1947年,封塔纳签署了,并于次年开始进行艺术创作,从而将他推向了当代艺术研究的顶端——他划破画布以创造出第三维度,借此表达“无尽虚空”。 第一幅创作于1949年,属于第一批“有孔系列”作品,封塔纳本人表示,这是为了模拟夜空中的各个星座。 卢齐欧·封塔纳 1949年 第二幅创作于1953年,该作品用材料表现空间的概念,画布上覆盖着玻璃和矿物的碎片以及粉末。 卢齐欧·封塔纳 1953年 布里发展出一种新的物质现实主义,模糊了绘画和浮雕之间的界限,重新定义了单色的概念和制作。“布里则几十年如一日地寻找纸与画布以外的材料进行创作,他用打火机灼烧塑料布,向观众展示烧痕;他用刀割破麻袋片,再用针线缝合;他从建筑工地上找回废弃铁皮,固定在画框上,切割出一道‘伤口’。布里认为只有这样的创作才能使材料成为艺术的主体,发出自身的声音,不再做艺术家的道具。”王建南在中写道。 于1961年首次在巴黎展出,铁板仿佛吸收了周遭生活的痕迹:经敲打变形、上钉、撕裂、焊接、叠加、腐蚀、雕刻。 阿尔贝托·布里 则创作于1971年,布里从毛里奇奥·卡尔维斯1971年以其为专题的著作中撕下一页并将之点燃,由此而创作出了此作品。 阿尔贝托·布里 1971年 不过,“看不懂”并没有太大关系,正如展览结语所展现的,“如乔治·布拉克所言,正是不可预见的因素造就了一次次的变革。艺术创作充盈着创造力和无限可能,时常孕育出意想不到的硕果,无论对创作人还是观看者,这样的生命力总是令人兴奋。艺术家们勇敢打破边际,超越原本的创作秩序,在传统土壤中播撒下当代艺术的种子,使各种新的表达形式成为可能。我们继而期待,此次东西方思想表达的碰撞也能超越原本的文化语境和时代记忆,互鉴生发出更多元、更包容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