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14 05:43 已有: 人阅读
一骨碌从床上爬了起来。疫情这三年,能让旅游人如此兴奋的消息并不多,这次,刘小忠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 。因此,尽管12月7日之后疫情防控政策有所调整,部分旅行社仍处于待机状态。 来看,此次调整不仅涉及在京团队,跨省游也被一并放开,“算是一步到位了”。 分享给了客户。到12月11日晚,李蕾所负责的业务条线上,大部分订单还没有约定出行日期。“和以往比,情况肯定是在变好的。但确实没有很大的量进入,甚至还不如做活动的‘双十一’。” 一共是1047天。”电话那端,刘小忠不犹豫地报出这个数字,感叹当时的场景历历在目。 刘小忠说,这几年也有很多人问过他:“你怎么不转型?”“为什么不换个别的工作?”在他这个从业十几年的老旅游人看来,择一事就要终一生,何况此前的经验也能看出,等疫情这个因素散去后,旅游业还是有发展空间,值得为之期待和坚守。 刚刚暂停业务时,刘小忠窝在家里看了两个多月的书。平复心情后,他欣然接受了从坐办公室到“工地铲灰”的转变。毕竟现实情况不可逆,早点适应就早点受益。 不能带团的时候,刘小忠就去工地做安装监控的活,也干过销售,甚至还上过一段时间朝九晚五的班。若有客户找上门,当日的“工地行”就暂停,安排完发团事宜再回去工作。几年下来,旅游已经成为了副业。 明年是刘小忠拿到导游证的第20年,经营旅行社的第16年。他告诉 努力转型考察晒成“电线杆”,“撒钱”也不愿意放弃资源 疫情之前,站在风口上的旅行社已经野蛮生长了很久。“提质升级”“精细化”的口号喊了好几年,但同质化严重的产品也供不应求。来钱容易的日子里,很少有人愿意创新。 转机来得很快。随着深度游成为趋势,走马观花的方式已经很难让消费者买单,还愿意坚守的旅行社自发开始创新。 2021年,已经把业务半径缩减到国内,甚至是北京市内的刘小忠决定,借助建党100周年的契机开发红色旅游线路。不到两年时间,刘小忠累计跑了126处红色景区;2021年夏天频率维持在每日1至2个场馆;集中精力研究某一个红色场馆时,除了周一例行闭馆的日子,他能做到六天“全勤”。 刘小忠在红色景区作讲解 那段日子里,刘小忠几乎走遍了北京市内90%宣传红色文化的展览、场馆、景区,成功把自己晒成了“电线杆”。有时空荡荡的香山革命纪念馆里就只有他一个游客。跑得勤了,他和北大红楼的售票员、安检员交起了朋友。随着了解逐渐深入,原本就是导游出身的刘小忠,有时还会忍不住在展馆中义务为参观的观众讲解。 刘小忠的部分红色场馆记录 除了看展,参加培训、买书、设计新线路之外,今年刘小忠的旅行社还组织了几十期红色骑游活动,包含多条红色骑游线名。在刘小忠看来,红色旅游和骑游能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并没有那么重要。通过这些尝试,在出境游暂停、跨省游还未恢复的前提下,旅行社成功找到了转型的方向。未来市场恢复后,新业务也能继续做下去。 从从业者个人经历来看,虽然大环境不好,但还能“扛住”。但从企业的视角看,不能坚持“背水一战”的旅行社,就必然被淘汰。 李蕾告诉 不赚钱还要继续投,旅行社为什么这么“头铁”?用李蕾的话说:“不能因为天旱就不下种。”她表示,旅行社是很看资源的行业,餐饮、大巴车、景区、紧俏的酒店等都是资源,合约一签就是3~5年。只有把资源拿在手里,未来市场恢复时才能持续发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