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补、嵌入、引领,中国出海企业如何应对“产能过剩论”?奇瑞、

发布时间:2024-05-04 22:25 已有: 人阅读

  欧盟碳边境调整机制即“碳边境税”从2023年10月1日起正式启动,进入过渡阶段。欧盟计划在2026年开始正式征税,按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提高进口门槛,届时出口欧盟的产品将面临相关的排放税。

  “从技术角度讲,我觉得这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好事情。”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欧盟工作委员会会长杨拴昌表示,欧盟从2026年开始会对进口产品的所有生产环节的碳足迹进行一个分析,中国企业应该将“碳边境税”当作技术进步的一个推动力。

  高纪凡表示,天合光能两年前就与青海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合作共同打造“源网荷储一体化零碳产业园”。他介绍,从矿山一直到终端产品,该产业园都是用零碳的太阳能和水电来制造,“我们的产品都比欧洲产品的碳足迹更好,碳含量更低”。

  未来,构建全球统一的零碳体系是当务之急。高纪凡指出,中国的零碳体系必须和欧盟甚至和全球其他国家对接起来,全球化的碳足迹体系,“实际上是系统性同时公平性的体系”。

  在中国企业出海的过程中,时常会遭受“反倾销、反补贴”的指责。

  “补贴这个事儿,欧洲政府实际上做得很多。”尹同跃表示,每一个政府都有保护本国工业的责任,出海的中国企业在学会换位思考时,也要学会错位竞争,不要和当地的竞争对手抢客户,要发挥互补性,“我做你本身做不了的东西,反过来增加我们的利润”。

  尹同跃指出,西方国家的企业并不认为自身比中国企业差,当发现竞争力不如中国时,会天然地想到中国企业是有额外的力量在帮助他们取胜。高纪凡表示,对方的矛盾心理是显然存在的,“现在他们开始逐渐的需要接受中国制造成为精品,这样的一个过程”。

热门推荐
图文推荐
  • 摩托罗拉下一部Moto G手机可能配备108MP摄像
  • 微软以197亿美元收购Nuance
  • Google正在尝试另一项个人健康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