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逝世,享年98岁

发布时间:2024-09-02 13:58 已有: 人阅读

  据央视新闻,李政道,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男,1926年11月24日生于中国上海市,祖籍江苏苏州。1943至1945年就读于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入读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1950年6月获博士学位。1950至1953年在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普林斯顿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1953至1960年历任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60至1963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兼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64年当选哥伦比亚大学费米物理学讲座教授,1983年起任哥伦比亚大学全校讲座教授。1984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名誉教授。曾任北京现代物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任。

  1954年,提出“李模型”,对探讨量子场论基本问题起到重要作用。

  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正反粒子变换和空间反射联合变换下不守恒问题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

  70年代以来,在建立与发展孤立子的量子理论、提出反常核态的概念、建立与发展随机格点规范理论、把时间作为分立动力学变量并进而建立分立动力学理论等方面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发表大量科学论文,著有等科学专著。

  李政道始终心系祖国的科学教育事业。自1972年起,多次回国讲学、建言献策,改革开放以后更是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科学教育事业进步,为中国科学教育战略布局、高能物理前沿探索、高水平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与合作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倡导建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制度和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为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和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发挥了引领带动作用。

  倡导建立中美高能物理合作联合委员会机制和建设我国第一台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促成北京谱仪、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为我国在世界高能物理前沿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提供了全局指导和倾力帮助。

  倡导成立北京现代物理研究中心、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等,推进前沿科学研究,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和青年学者成长,为构建开放型教学科研基地和育人聚才环境争取了政策支持。

  1979年至1989年,发起并参与组织实施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选拔推荐915人赴美深造,造就了一批领军学者和社会栋梁,创设了我国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范式。1985年,倡导建立博士后制度和成立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持续打造我国科技创新生力军数十万人。1998年,发起设立秦惠䇹与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择优培育我国基础科学后备军数千人,成为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

  据北京大学,1945年,李政道作为北京大学学生,入读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等等,都是李政道最喜爱的地方。爱丁顿的,他爱不释手翻阅多次,里面讲述的星辰宇宙,都令他深深着迷。爱好驱使下的深度阅读,培养了李政道细密推敲、善于思考的习惯。在西南联大,吴大猷向李政道提供了最优质的物理学教育平台。求知若渴的李政道则时常感到课内知识意犹未尽,常常在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后再主动向吴大猷讨教课外的知识。在“冬冻夏暖”、拥挤破败、漏雨漏风的校园里,臭虫、空袭、饥饿,都没能把联大人打倒,李政道也在这样的环境中迅速成长。

  据三联生活周刊,李政道,对于如今很多人来说,似乎是一个正在逐渐走进历史的名字,毕竟这位98岁的老人已经从公众视野中消失太久。即便是对于一些大致了解这位天才物理学家的人,所热衷谈论的大约也只是一些细节不明的名词或事件碎片:从李政道的求学和研究经历可以看出,李政道确实是世所罕见的物理学天才。通过解答难题以获得智力上的乐趣,也是李政道一生的爱好。名扬天下、生活安稳富裕的李政道仍怀有一颗赤子之心。1972年,李政道回到了已经阔别26年的祖国。此时他已经是世界一流的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在参观了一些科研院所之后,一种担忧涌上他的心头。当时国内的科研水平和运行状况都让他极为忧虑。

  短期授课还远远不够。这样一位拥有巨大影响力、善于说服别人,且心思缜密的物理学家,在特殊的年代协调中美两国高层,反复游走于中美各所大学之间,最终促成了CUSPEA项目,让900多名中国学生得以赴美学习物理学。在长久的隔绝之后,中美两国的留学渠道由此重新开启。几十年后回看,李政道推开的这扇门依然影响深远。

热门推荐
图文推荐
  • 摩托罗拉下一部Moto G手机可能配备108MP摄像
  • 微软以197亿美元收购Nuance
  • Google正在尝试另一项个人健康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