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九年,南航大学生在腾格里沙漠种下片片“绿洲”

发布时间:2022-08-21 20:13 已有: 人阅读

  。报道中说,被沙漠三面包围的甘肃民勤县,如果放任不顾,将在17年内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合围吞噬。

  就这样,最初的治沙梦想汇聚了15名志同道合的南航青年,他们辗转乘坐33个小时的火车到达民勤,每天步行20公里进出沙漠,制备麦草沙障、灭鼠护林,用14天的时间,铺下了1000平方米的麦草沙障,种下了100公顷的护林植物,决心要为“将民勤从风沙里救出来”做点什么。

  治沙接力从2014年持续到2022年。今年暑假,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青年学生牵头,团队再次启程,集结了来自北京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江南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多所高校的162名成员,分两批前往民勤县腾格里沙漠。

  气候干燥、缺乏水源、住宿简陋……恶劣的环境没有阻挡团队的脚步。“每天的种植工作其实有些单调。”团队成员李云云告诉

  九年来,累计共有近千名队员致力于在漫天黄沙中创造“绿色奇迹”,治沙超过20万平方米,团队真正为民勤县防风固沙工作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探索植树新法,绿植存活率显著提升

  由于沙漠具有日照时间长、水分蒸发迅速、水资源严重短缺、盐碱化严重等特点,很少有绿色植株能够存活下来,只有梭梭、毛条、花棒、沙棘等沙漠植物能勉强形成植被。这样的植被不仅能固定沙土、阻挡风沙,还可以作为沙漠特产,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

  在实践开始的前几年,团队采用直接挖坑种种子、用盆端水浇水的方式进行种植。但最终种子多数被老鼠刨出,剩下的少部分“幸存者”也往往成活率堪忧。后来,团队曾尝试采用营养杯培育幼苗再移植、灌溉的方法,虽然将幼苗的成活率提升到了60%至70%,但种植方法过于繁琐,并不适宜在沙漠中大面积种植。

  为了提升植物存活率和种植效率,今年团队采用了全新的种植方法——直接栽种冷冻苗,保持一定种植间距,沿直线开辟种植点后直接用车拉水罐浇水。这样的种植方法既保证了浇水效率,又大大提升了梭梭苗的存活率。唯一面临的挑战就是团队需要在四至五天内完成大批量的种植,否则冷冻梭梭苗就会因高温而无法存活。

  在种植过程中,团队遇到了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绿格”实践团队,在交流了种植方法后,双方决定合作采用两男生轮换“挖坑”加一女生“插苗”的小组合作模式,种植速度从半天20捆提高到了半天70捆。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团队完成了200捆、近20000株冷冻梭梭幼苗的种植,种植面积达14万平方米,极大地提升了种植效率,实现了与前八年种植面积总和相比翻番的突破。

  当团队结束实践前,来到种植好的沙丘观察时,发现近半数的梭梭幼苗已经长出新芽,星星绿意点缀着茫茫大漠,扎根在沙漠中顽强生长。

  持续接力传递,“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遥望4万平方公里的腾格里沙漠,“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是当地防沙治沙人和“绿勤行”团队共同的坚守。

  “沙漠真正需要的并不是一株苗、一棵树,而是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的绿林意识”。团队队长唐钰洁说。“绿勤行”团队要做的,除实地治沙外,还有广泛宣传,将治沙环保意识传递给更多大众。

  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各显其能,通过

  受当地疫情影响,原定第二批出发的团队成员无法进入沙漠,团队延续前两年“直播带货”的传统,利用电商小程序,助力民勤特产蜜瓜销售。线上售货开启一周内,团队售出蜜瓜200多个,为农户取得了数千元的收入。

  “以星火之力,助绿意燎燎!”这是团队的口号,更是每一个队员的初心。蔡沛东谈起这次实践非常激动,“此次沙漠之行太难忘了!虽然我们只在沙漠里驻扎了十几天,能够做的事情非常有限,但我们会努力让更多人看到民勤、看到沙漠!”多年来,“绿勤行”团队带着防沙治沙的责任,成功将这片沙漠带入大众视野,号召了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腾格里,怀揣着最纯粹的信念,用双手捧起沙漠的希望。

  沙漠上的风终将抚平沙丘上一批批队员踩下的奋斗足迹,只留下一排排整齐绽放着的新绿梭梭幼苗。希望这些承载着“绿勤行”治沙队员厚望的幼苗将连结成最坚实的屏障,在肆虐的风沙中守卫着民勤,守卫着希望。

热门推荐
图文推荐
  • 苹果可能将iPad,Apple TV与HomePod合并,以
  • 三星的下一代Galaxy Z Fold折叠手机的屏幕可
  • 微信支付分怎么提高分数 分享微信支付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