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8-27 06:10 已有: 人阅读
根据第三方对全国各省份75万名师生及家长的调查,79.42%的学生未参加学科类培训;93%的家长表示学科类培训支出减少,其中76%的家庭培训支出减少一半以上。 告别教培机构,家长们把更多注意力转向家庭教育。“双减”要求,家长要积极与孩子沟通,关注孩子心理情绪,帮助其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 张秋月和班上几位获得过“三好学生”荣誉的学生家长建了一个交流群,“我们几个小孩,平时自我管理能力还可以,这方面顾虑就不多。” 张秋月一直希望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只让女儿按要求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并按照“小考小玩,大考大玩”的心态对待考试。 今年6月,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做好2022年暑期校外培训治理有关工作,强调要严防暑期学科类培训机构隐形变异违规开班、面向3至6岁学龄前儿童的培训机构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超范围开展学科类培训等问题发生。 为了躲避监管,一些隐形托管班在课程名称上体现素质教育,但课程内容依然围绕学科辅导,让孩子提前学更高年级的课本,并安排课外作业和教辅资料。比如张雨萌上的写作课也叫“小 托管班之外,家长们也成了家庭教师。放学后,张秋月身边许多朋友会给孩子布置额外的课外作业。考试前一个月,张雨萌每天作业也写到晚上9点多。“学校给他们准备了两本作业记载本,一本用于供检查,一本给家长看。”她说。 但这些“擦边球”现象并没有让家长感到排斥。张秋月记得,“双减”政策刚下来的时候,一些机构按照政策把学科培训班变成兴趣班,招生率立刻下降了一半。等到“换汤不换药”后,招生名额又满了,而且主要依靠家长相互介绍。 “大部分家长就是希望孩子成绩好,以后有更多选择机会,这一点不会变。”张秋月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