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崛起:产业化风起,已锚定“万亿”赛道

发布时间:2022-09-28 04:34 已有: 人阅读

  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在“2022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致辞中提到。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就公开征求意见,明确通过优先利用清洁能源资源、充分发挥水电和煤电调节性能、适度配置储能设施、调动需求侧灵活响应积极性,有利于发挥新能源资源富集地区优势,实现清洁电力大规模消纳,优化能源结构。

  在“2022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上,章建华提到,我国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新能源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产业链,大规模储能、氢能等技术不断取得新进展,为推动能源发展变革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其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除了政策的“东风”,储能产业的直接驱动力,还有我国能源结构的改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源消费清洁低碳转型持续加快。2021年,天然气、水电、核电、新能源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提升至25.5%,比2012年提高了约11个百分点,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低碳加快转变。

  在政策利好与能源结构改变的驱动下,储能发展增势迅猛,“新能源+储能”项目快速在全国范围内铺开。

  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2021年7月发布的,到2025年,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要达到30GW以上。截至2021年底,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仅为5.76GW。这意味着4年间有5倍以上的成长空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51%。

  受新能源强制配储的政策拉动,若各地新型储能规划的项目全部到位,按照新型储能平均每GW造价40亿元计算,四年内将新增投资约1500亿元。

  万亿赛道掀起“掘金潮”

  政策和能源结构转变的双重作用,直接刺激了储能产业。尤其是电池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储能市场驶上“快车道”。

  根据光大证券的预测,到2025年,中国储能市场规模将达到0.45万亿元,而2030年将增长至1.3万亿元左右。广发证券则在研报中称,2021年以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如火如荼。新型储能作为电力系统灵活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比例新能源消纳的有力支撑,其发展有望持续加速。

  需求旺盛、应用前景广泛的储能,也早已经成为科技巨头们争相布局的重点业务之一,其中的代表企业是宁德时代和比亚迪。

  在2011年成立之初,宁德时代就布局了储能电池业务。原宁德时代二号人物黄世霖在接受时曾表示,宁德时代成立之初就定下两个业务目标,一个是动力电池,另一个是储能电池。

  十余年来,宁德时代不断通过成立合资公司、入股等方式布局储能赛道,如今储能系统营收也实现连年增长。根据宁德时代2021年财报,其总营收为1303.56亿元,同比增长159.0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59.31亿元,同比增长185.34%。其中,储能系统业务营收为136.24亿元,同比大增601.01%,占总营收的比例为10.45%。

  相比宁德时代,比亚迪则更早开始探索储能。2008年,比亚迪电力科学研究院正式成立,开始重点布局储能领域。如今,其储能产品已经实现全方位覆盖。

  比亚迪在2021年财报中提到,储能行业借新能源大发展的势头亦增速明显。在2021年,包含在储能行业的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业务上,比亚迪该板块的收入约164.71亿元,同比增长36.27%。

  当然,掘金储能的巨头远不止宁德时代、比亚迪,华为、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等相继“大手笔”入局储能。可以预见,储能领域的竞争也将愈发激烈。

热门推荐
图文推荐
  • 苹果可能将iPad,Apple TV与HomePod合并,以
  • 三星的下一代Galaxy Z Fold折叠手机的屏幕可
  • 微信支付分怎么提高分数 分享微信支付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