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明圆梦、徐峥宣告“回归”、观众变大龄⋯⋯上海“

发布时间:2024-07-07 20:45 已有: 人阅读

  、新的喜悦,更重要的是直面新的问题、新的挑战。

  需要“王炸”

  刚刚过去的2024年端午档,电影市场的表现可谓惨淡至极。

  根据猫眼专业版的数据,端午档内地电影总票房仅为3.83亿元,这一数字在近十年的同档期票房中位列第三低。甚至可以说,如果不统计2020年~2022年的特殊情况,今年的端午档无疑是近十年来票房表现最差的一个。这个数据让许多业内人士和影迷感到震惊和困惑:电影到底怎么了?为什么大家不去看电影了?

  归根结底,问题还是出在内容上,今年的端午档影片多、大片少,头部公司进场,但缺少“王炸”电影。“2023年放映的很多影片是积压或库存的集中释放,比如是9年前拍的。”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在上影节期间接受电影市场迫切需要不断推出能拉动市场效应的重磅影片,这是产业界共同的心声。

  本届上影节期间,“2024华语巨制巡礼”为即将到来的暑期档注入一针强心剂。7部类型多样、题材多元的“华语巨制”逐一亮相——乌尔善导演的奇幻动作巨制将于7月26日上映。继之后,徐峥携现实题材影片回归暑期档,该片聚焦外卖小哥,定档于8月9日。

  
 

  除此之外,还有首部华语辐射灾难片。该片监制江志强表示,“灾难片不应该只是天灾带来的特效堆砌,真正的灾难片应该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推演”;硬派武侠动作影片将再次擦亮华语电影的招牌,监制及主演吴京时隔13年再度回归武侠片⋯⋯

  2023年,中国电影票房恢复至2019年的85%,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与此同时,从中国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来看,繁荣之下,仍有隐忧,中国电影市场总观影人次和人均观影频次均不容乐观。

  事实上,无论是面对多种文化消费体验对用户时长的蚕食,还是中国电影市场自身存在的短板,没有捷径可以走,必须回归电影内容本身。此次上影节期间的“2024华语巨制巡礼”,锁定“品质感、工业化、大制作”三个关键特质,交出了一份助推中国电影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方案。

  “拉新”观众

  一系列重磅新片,有望缓解当下电影市场的焦虑感。

  本届上影节期间,在IMAX中国首席执行官孟丹青看来,提供多元化的内容是行业未来“拉新”的重要方向。他介绍,IMAX影院曾在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做了NBA比赛直播,座位售罄,“80%来参加活动的人有三年没有去过影院”。今年跨年档上映的一部演唱会电影也吸引众多年轻粉丝。“很多人可能因为喜欢演唱会、体育、电竞而来到影院,被沉浸、舒适的影院体验吸引,成为未来的电影观众。”

  万达电影董事长、知名制片人陈祉希在出席上影节“她影时代论坛”时表示,以前她一直不懂“屁股决定脑袋”这句话。“我说为什么要屁股决定脑袋,我不是应该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吗?”直到她坐在了万达电影董事长这个位置上,才开始慢慢理解这句话。“关注事物的角度变化了,以前我关心这个档期自己的电影票房怎么样,我的竞争对手是谁。现在我更关心大盘到什么程度,整个产业到什么程度。”

  
 

  “从现在整个大盘的观影年龄来看,18岁以下的观众在下降,18到24岁的观众在下降;24到29岁的观众数量持平,29到35岁的观众数量在上升,35到42岁的观众数量在上升。”陈祉希给出“观众大龄化”的进一步分析数据,“所以为什么平日档期的票房不行,因为我们这些曾经没有结婚、没有孩子的主力观影人群现在到了人生最繁忙的阶段,平时没时间去电影院了。为什么平日票房拉动不起来?因为年轻观众没有进入到我们曾经的观影状态里。”

  陈祉希认为,想要吸引年轻人,不仅需要拿出更好看的内容,还要构造一个独属于电影的文化场景。“我们要思考如何把影院场景打造成一个专属的打卡圣地,让年轻人觉得电影文化是件有趣的事。而不是今天这个电影爆了,就去猎奇一下。”

  “激辩”AI

  去年,AI就是上影节的高频词汇,今年,AI甚至成为上影节期间交锋最激烈的话题。

  围绕这个话题,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辩得火热”。在“海上论坛”中,王长田提出,AI只是生产工具,尽管AI目前已经广泛用于创作中的局部改善和提升效率,但要真正达到大银幕级别的画面需求,可能还需要两三年。

  
 

  海上论坛 而于冬坚信,AI技术已经不是未来,它不只是生产工具,还是数字资产。

  “即将在7月上映的用27岁的数字成龙来演。长田总,我邀请你来看首映,不要不相信,真的可以做到数字的年轻成龙跟现实里的年轻张艺兴‘并肩作战’,你分不出来虚实。”于冬说,“AI当然是工具,是丰富表现力的重要帮手,但它更是数字资产,这位年轻的数字人成龙可以拍很多年轻成龙的电影。”

  
 

  联想集团携手陆川拍摄的纪录片,由联想AI PC支持全程制作,陆川分享了创作心得

  人工智能的内行人,青年科学家、AIGC数字化内容生成领域专家戴勃在上影节论坛中分享了大家对人工智能的两种理解:“第一种是把它当成一个生命体,它可能会给我们的创作提供它自己的视角;另外一种更像工具,实现降本增效,不再需要人去做非常细节的、脱离创作本身的事情。”

  “做技术的,有时候缺乏艺术创作的经验,有点纸上谈兵、闭门造车的感觉。科技和电影更好的方式是结合,就好像40年前的计算机动画制作系统,其实也是一边做,一边尝试着用,一边升级,一直到最后找到大家都觉得很好的状态。”戴勃表示,“我们希望AI能够做交互,做数字世界的模拟。”

  青年电影人王卯卯在大学时期因创作兔斯基表情包迅速成名,现在是好莱坞动画大厂的一员。

  
 

  王卯卯 王卯卯在本届上影节迷你电影单元的探索课堂上,结合AI在创作中的应用,分享了自己在动画创作中从剧本到概念设计以及生成等过程中的经验,她通过实例让青年电影人看到AI技术正在如何深刻改变影视艺术创作。但她对AI技术的认识依然冷静客观,她觉得,千万不要和技术较劲,不要被AI带着跑,因为“创意是永恒的,技术会让我们的创意更完满”。

  AI赋能“金爵”也是此次上海国际电影节颁奖典礼的一个亮点,晚会导演团队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将各个奖项的艺术特色与金爵奖杯的形象进行了视觉融合,寓意着科技的力量将激发电影人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热门推荐
图文推荐
  • 苹果可能将iPad,Apple TV与HomePod合并,以
  • 三星的下一代Galaxy Z Fold折叠手机的屏幕可
  • 微信支付分怎么提高分数 分享微信支付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