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下架,就下架!”窗口期已不足1个月,这些产品陆续停售!有

发布时间:2024-09-11 16:32 已有: 人阅读

  在此轮新老产品切换中,保险公司抓住时机大力推动3.0%老产品销售:有险企将下调佣金率的时间往后推迟到了8月31日,还有部分公司甚至上调了3.0%主力产品佣金率,最后冲刺长期缴储蓄险和重疾险等产品的销售。同时,新的分红险产品也正陆续准备、或在上线中。

  一些头部险企目前通过加费等手段,加大3.0%产品销售力度。

  以某头部寿险为例,公司近期停售了3年、5年交的3.0%增额终身寿险后,为10年交及以上的储蓄险提供了额外费用支持,对于件均过万的保单,还有额外的费用奖励,如件均1万的保单额外奖励首年标保4%的费用。

  在去年银保渠道“报行合一”实施之后,全渠道“报行合一”势在必行。近期监管下发的再次强调深化“报行合一”。所谓“报行合一”,是指保险公司给监管部门报送产品审批或备案材料中所使用的产品定价假设,要与保险公司在实际经营过程当中的行为情况保持一致,不能“说一套,做一套”。

  据悉,“报行合一”实施后,银保渠道的佣金费率较之前平均水平下降了30%,从经纪代理渠道反馈的数据看,佣金水平下滑50%左右较为普遍。业内人士指出,相对于银保渠道、经纪代理渠道,个险渠道费用构成复杂,部分机构已针对主力产品计划降佣。

  值得一提的是,为抓住新旧产品切换下的销售时机,部分头部机构推迟了降佣时间点,全力冲刺最后的3.0%增额终身寿险产品的销售。

  对于保险销售人员而言,本身也希望通过“炒停售”提前完成销售任务。保险公司推迟降佣、加费等举措,将有望推动保费高增长。

  从4.025%年金险、3.5%人身险退出可以看到,历次人身险预定利率调整也刺激了产品销售。受去年3.5%产品切换影响,2023年1~7月,平安寿险、中国人寿、太保寿险、新华保险、人保寿险5家上市寿险公司合计实现保费1.2万亿元,同比增长8.12%,为全年保费表现打下基础。

  
 

  待高利率产品退出之后,保险销售料将回归常态。一些保险销售人员在受访时不无担忧地表示,在经历了一个月的“狂欢”之后,接下来的四个月很可能陷入无产品可卖且客户持观望态度的境地,保险销售淡季要来了。

  保险公司如何应对新旧产品切换?3.0%产品之后,接续产品有哪些,谁将成为新的主流产品?业内认为,在利率下行期间,具有一定浮动收益的分红险将占到一定市场份额,成为未来主流产品之一。

  分红险被视为最具发展前景的险种之一。中信证券研究指出,相较于只提供最低保证回报的传统非分红险产品,分红险所提供的潜在收益明显更具吸引力。

  此外,也有头部公司计划下半年加大健康险、个人养老金产品推动力度,提出了相应的奖励方案,加大费用投入,同时也计入考核目标。

  业内指出,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发展分红险减轻负债成本压力,优化投资类别、投资期限等提升投资收益。分红险具有客户与保险公司盈利共享、风险共担的特点。保险公司的分红保险业务经营成果还会以分红的形式回馈给客户。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监管文件“鼓励开发长期分红型保险产品”,对于预定利率不高于上限的分红型保险产品,可以按普通型产品精算规定计算现金价值。

  精算马克主理人Mark表示,这意味着下调预定利率之后,长期分红险现金价值的折现率可以和下调预定利率之前相同。现金价值折现率更高,前期现金价值会更低,现金价值增幅更快,更有利于消费者长期持有分红险。

  
 

  近年来,在监管推进行业降低负债成本时,“炒停售”问题不可避免。有寿险公司高管在受访时认为,过去一段时间,由于定价利率与实际利率之间存在倒挂,保险产品在销售中没有特别明显的优势,近年来,增额终身寿险等储蓄类产品在市场利率下行时受到市场欢迎,各家公司纷纷跟进。

  为平稳有序做好人身保险产品切换,监管此次还下发了配套文件,强调保险公司要加强业务监测,发现业务异常波动的,要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此外,监管首次提出了“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具体执行层面,参考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5年定期存款基准利率、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等长期利率,确定预定利率基准值,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应报金融监管总局。达到触发条件后,各保险公司按照市场化原则,及时调整产品定价。

  东吴证券非银金融团队测算,当前最新三项市场参考利率,5年期以上LPR为3.85%、5年定期存款基准利率为1.80%和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2.13%,算术平均值为2.59%,较上一次定价利率调整期2023年8月下行幅度约为50bps,接近本次调整空间。“本次建立长效动态定价机制,有助于寿险公司从源头提升资产负债管理能力。”

  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看来,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做法,有望彻底解决监管部门主导调整预定利率的滞后性与被动性。“这有点像当年油价的调整。”王国军作了一个类比,“一旦根据市场动态化调整了,标准有了,触发条件有了,科学性有了,预期就明确了,矛盾也就被化解了。”

  未经许可禁止、、及镜像等使用

热门推荐
图文推荐
  • 苹果可能将iPad,Apple TV与HomePod合并,以
  • 三星的下一代Galaxy Z Fold折叠手机的屏幕可
  • 微信支付分怎么提高分数 分享微信支付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