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心理降温”防“情绪中暑”

发布时间:2022-09-22 19:32 已有: 人阅读

  虽已立秋,但是炎热的天气还远没有结束。高温“超长待机”,很多人出现心浮气躁,心理医师提醒市民:给“心理降温”,防“情绪中暑”。

  42岁的姜女士是名“二孩”妈妈,有“双相情绪障碍”的病史,近些年病情一直平稳。最近,因为单位工作比较忙累,孩子又放暑假在家,除了照料孩子的生活,还得督促他们的学习,这让她感觉身心俱疲,加上天气炎热,食欲不佳,睡眠也受影响。一周前姜女士开始变得很烦躁,感觉浑身不舒服。在单位工作丢三落四,常出差错;在家看谁都不顺眼,常莫名其妙发火,事后又内疚自责,而且这种情况日益严重。家人担心陈女士旧病复发,近日陪她来市第四人民医院心理科门诊就医。

  心理医师蔡晨莉介绍,约有16%的人在夏季会发生“情绪中暑”,尤其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气象条件对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的影响就明显增强,生理中暑和“情绪中暑”的比例都会急剧上升。“情绪中暑”时,在情绪上,心浮气躁,爱发脾气,心情低落;认知上,思维紊乱、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学习、工作效率降低;行为上,易冲动,常与人发生纠纷。研究表明,高温季节连犯罪率也有增加的趋势,精神疾病患者的病情容易波动,出现情绪变化、躁动不安,自伤、自杀的几率也比平常高出许多。

  如何给“心理降温”,防“情绪中暑”?蔡晨莉医师建议,首先要合理安排生活。做好环境降温,清凉居室,合理安排午休时间,保证良好睡眠。日常膳食应尽量减少进食油腻食品,少吃刺激性的食物,避免滥服补药。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多饮水,多进食“清火”的食物和饮料,如新鲜蔬菜、水果、绿茶等。

  其次,保持“心静”。在工作、生活中遇到让自己不顺心的事情时,不要生闷气,通过想想更多生活中美好的事情、做做深呼吸放松训练,来转移不顺心之事,平复烦躁心情。也可投入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如读书、听音乐、适当运动等,让心神宁静下来。

  最后,如果自我调节效果不明显,应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医生帮助。高温时节,有精神疾病病史的患者更要常作随诊,听从医师指导。

热门推荐
图文推荐
  • 三星Galaxy Z Fold3和Z Flip 2可能会在7月推
  • 三星Galaxy A82 5G实时图像在发布前泄漏
  • Mozilla正在关闭适用于Amazon Fire TV和Ec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