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14 14:49 已有: 人阅读
旗下的、和米哈游旗下的。 庞瑞认为,要想抓住未来Z世代的消费力和注意力,就要抓住与其紧密关联的关键传播载体。“例如以短为核心的社交平台,以手游为代表的移动娱乐平台,以流行音乐、文化内容为代表的流媒体平台,以元宇宙、虚拟人为代表的下一代娱乐基础设施。” 文化产品的消费流动也是消除文化差异,推动跨国贸易、投资的重要一环。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亚研究所所长刘华芹分享称,中国企业在欧盟投资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文化差异。“以往我们更多是通过官方渠道来推动交流,但后来发现很多外国人把当作了解中国的途径之一。我们意识到推动跨文化传播方式多元化的重要性。” 电影剧照。 庞瑞也认为,好的文化交流一定是经由贸易自然产生的,如果过于依赖国家补贴做文化交流,可持续性就要打一个问号。“我们看好莱坞大片难道需要美国补贴才去看吗?当然不会。优质的文化产品一定会驱动受众花钱消费。” AI有“偏见”,但机器还不会抢翻译的饭碗 不论是跨文化的商业活动还是文化交流,都绕不开最基础的载体——文字。文字是一个民族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它扮演了交流载体的角色,同时也构筑起往来的城墙。 语言的背后是价值观。古往今来,翻译的重要性尽体现于此。传神语联创始人兼董事长何恩培认为,翻译需要用目的语传播,因为用第三方语言传播的就只是信息,而无法实现文化和价值观的交流。“一个明显趋势是,从2010年开始,语言服务公司的英语翻译份额在下降,而多语种翻译份额逐年上升。” 从外部环境来看,如今的翻译已经不可能仅靠人力完成。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量在过去30年暴增1000倍,未来20年还会膨胀1000倍。“如今的跨语言文化交流不是通过几本书就可以完成,借助科技是必然的。这既是技术的要求,也是场景的要求。”何恩培说。 其中显著影响翻译方式的技术创新绕不开大型语言模型所驱动的人工智能。日前,由美国人工智能公司OpenAI在网页上推出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模型ChatGPT以流畅自然的对话交互表现引得全球瞩目。一周内,其用户数量已突破100万。 AI与翻译的竞争关系是多年来一直被热烈讨论的话题。“人工翻译何时会被取代?”一度成为事关众多外语院校学子未来发展的危机辩题。但何恩培认为,双方并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他用如今网上常说的“生肉”“熟肉”举例解释:“用机器翻译的内容叫‘生肉’,人工精细校译的叫‘熟肉’。只有‘熟肉’才是真正大规模面向老百姓的文化产品。” “过去我们总认为机器抢了翻译人的饭碗,但事实上正是机器翻译创造了更多‘生肉’,也才有了更多‘熟肉’。过去的跨语言传播模式基本是从上到下的精英模式,而不像现在普通老百姓也能够自主选择国外的电影、小说。” 在信息大爆炸时代,AI的价值和重要性无须赘言。与此同时,如何理解AI的边界也尤为重要。何恩培认为,在跨语言文化传播中,AI是有“偏见”的。 “AI主要靠互联网的信息进行学习,而当前全球互联网信息中,英语信息大概占85%,中文信息量较少,相关的科技文献占比也比较低。基于这样的互联网信息进行学习,那生成的AI自然会有偏见。同理,在跨语言文化传播中,如果希冀他人通过互联网信息来了解中国,那大概率也会形成偏见。”何恩培表示。 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很难在一夕之间得到解决,因此“人”的介入依旧重要且必要。何恩培也认为:“人依旧是跨语言文化交流中的决定因素。我们要接受AI偏见的存在,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训练自己的AI,使得在交流过程中,可以更客观地表达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