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9 12:23 已有: 人阅读
显示,作为专精特新“国字号”载体的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基地,是继杭州、无锡之后的第三个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直属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基地,担负着打造立足青岛、辐射山东、面向我国北方地区专精特新企业优质培育载体的建设使命,为区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带来利好。 值得注意的是,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发展基调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特别提出,“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
青岛在这方面早已展开战略谋划。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提供的信息显示,青岛出台了,全门类、全周期、全要素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出台对新认定的“小巨人”企业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的奖补政策,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青岛市委书记曾赞荣开展的首次专题调研主题,便是聚焦全市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情况。从这个维度来说,青岛将“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一些新的空白也需要打破。 “我们是非常期望有产业基金介入的,但产业基金通常喜欢进入标准化的行业,而安全应急这个行业子类太多、产品太多,小到口罩,大到救援直升机、救援船,每一个产品、赛道的商业模式又不一样。”李迪表示,希望政府出台一些专项政策,让更多的产业基金关注到安全应急这个领域。 截至目前,崂山区民营经营主体达9万余家,其中民营企业4.8万余家;山东省民营200强企业16家,数量排名青岛市第一;上市民营企业14家、独角兽企业9家、“小巨人”企业28家、瞪羚企业47家。 问题出现后,相关空白也随着政府相关政策的出台而得到填补。青岛市崂山区发展和改革局民营经济科负责人赵文祥介绍,崂山区今年出台了,从创新驱动、培优育强、良法善治、提质增效、服务保障五个方面入手,制定了24条措施,统筹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突破人才“瓶颈” 经过多年的精心布局,青岛新兴产业领域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不断涌现,传统制造业企业“一家独大”的格局已经被改变。 其中,少不了民营经济的助力。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末,青岛市实有民营经营主体211.4万户,占全市市场主体总量的98.4%。今年1—4月份,青岛市民间投资增长7.0%,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60.4%;民营企业进出口额1921.1亿元,占同期全市外贸总值的68.5%;民营经济实现税收464.3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63.7%。 在与此前,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局长郭振栋公开介绍,2020年以来,青岛市针对民营和中小企业出台了融资担保、风险补偿、融资租赁等财政支持政策。融资担保补助政策发放奖补资金1.3亿元,撬动融资担保额度456亿元。累计为银行机构置换不良贷款2.02亿元。实施融资租赁业务奖补政策,累计发放奖补资金1152.6万元,租赁资产余额增长超88%。 在政策、金融等一系列助力之外,“人才”则是眼下青岛中小民营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民营企业普遍遇到的“瓶颈”。 山东金东数字创意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孙绪朋表示,相比北京、上海等城市,青岛对高端、紧缺人才的吸引力相对较弱,但政府和企业都在积极想办法。 孙绪朋以金东数创为例表示,公司目前正全力打造“青岛+北京+上海”的三中心模式,并在河南、陕西、内蒙古等地设立了分支机构,在北京、上海都有创意团队和研发团队。“在成都等地的合伙人或分支机构也在想办法帮助企业缓解人才需求。”
与此同时,在解决人才需求时,企业间也在集思广益、各显神通。 比如,展诚科技不仅拥有山东省软件工程技术中心、青岛市集成电路EDA软件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还与北京华大九天合作建设集成电路EDA创新研发联合实验室,“计划未来3—5年,拓展集成电路合作企业超1000家,EDA开发+设计服务的工程师超过1000人”。 今年3月1日施行的提出,支持中小企业引进和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中小企业可以结合岗位需要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按照规定颁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中小企业中符合条件的人才,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在住房、落户、子女就学、就医等方面提供便利。 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方面提到,组织“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部署,开展产学研技术成果对接,促进高校院所、科研机构与企业间的互动耦合。强化人才智力支撑,首创开展“未来之星”新锐人才托举计划,遴选企业管理和技术人才,带领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