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 将开展三大类医学实验

发布时间:2022-06-06 15:38 已有: 人阅读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朱宛玲):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6月5日20时50分,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全部进入天和核心舱,开启6个月的在轨驻留。后续,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其中,就包括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工作。“神十四”乘组将在轨开展什么样的医学实验?航天员们并非载荷专家,又将如何应对科学实验中遇到的困难?

  
 

   “我们会利用好这样的平台开展科技含量更高、更复杂的实验,让科技成果服务全世界,造福全人类。”近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与媒体记者集体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时,神舟十四号乘组指令长陈冬这样说。

  
 

   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是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的主要目的之一。中国航天员训练中心研究员、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李莹辉介绍说,神舟十四号任务在轨将开展三大类共24项医学实验:“一类是从生理上更多地认识失重环境和空间飞行对人的影响。第二类是看空间飞行对人能力的影响,研究人的能力变化特征。第三类是从机制、理论上更多地理解和认识空间环境发生变化的机制。”

  
 

   李莹辉举例说,此次“神十四”乘组带上了基于骨液流振动原理的“骨丢失对抗仪”,实验通过低幅高频的震动刺激骨细胞和骨液流来对抗骨丢失。“像这样的设备,其实跟我们地面退行性的骨质疏松也是同样的一个原理、也是有效的。这个实验我们也做了很多年,积累了大量数据,这回终于让它在天上(进行),我们希望它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

  
 

   “神十四”任务期间,航天员乘组要完成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十余个科学实验机柜解锁、安装,还将开展多项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在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针对三舱实(试)验项目增多的情况,神舟十四号乘组完成了约30项空间实(试)验项目及平台相关操作训练,具备了开展相应科学实(试)验的技能。

  
 

   对于非科学家出身的航天员们,如何克服相关训练中的困难呢?李莹辉介绍说:“他们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去应对这么多(设备的)组装。这些实验我们都有专门的操作手册,可以按照手册来逐项执行。更关键的是,他们在平常的技能锻炼、训练时是掌握了本质、知道原理。许多知识是贯通的,这是他们能应对这么多项目的重要原因。”

  
 

   2019年6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联合国外空司曾公布联合国/中国围绕中国空间站应用开展空间科学实验的首批入选项目,共有来自17个国家、23个实体的9个项目成功入选。

  
 

   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中国空间站舱内可以部署25台科学实验柜,每台实验柜都是一个小型的太空实验室,可以支持开展单学科或多学科交叉的空间科学实验,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李莹辉表示,未来将有条件开展更多的国际空间科学实验。“将来空间站建造以后,平台更充分,能力也更强。(我们)也鼓励开展国际合作,不管是航天医学还是空间科学(领域),我想都会有越来越多国际上技术先进、可能获得更多发现的实验,在咱们的空间站进行实施和开展。”

热门推荐
图文推荐
  • 三星Galaxy Z Fold3和Z Flip 2可能会在7月推
  • 三星Galaxy A82 5G实时图像在发布前泄漏
  • Mozilla正在关闭适用于Amazon Fire TV和Ec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