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09 02:20 已有: 人阅读
指出,约有3成企业明确表示没考虑过老年人,剩下不乏软性拒绝的企业。 日本国内年龄达到20岁的“新成人”仅120万人,比去年减少4万人,再度创下历年的最低纪录。而其2021年11月30日公布的2020年人口普查终值数据显示,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28.6%,较上次调查增加2.0个百分点,再次刷新历史最高纪录。 据日本总务省统计局估计,日本65岁以上人口已达到29%,距30%的门槛再逼近一步。而根据国际通行的划分标准,当该指标达到20%,即进入超老龄化社会。 日本人口出生率水平及预测 而对比安倍曾提出生育率达到1.8的目标,2020年日本总和生育率仅1.34。在公开场合中,安倍甚至直言,“现在事态十分严峻,说是国难也不为过”。 安倍并非没有采取积极措施。在2020年确定的第四次中,提到将实施无偿提供幼儿教育和保育服务等措施,并加入对不孕不育治疗的支持和扩大儿童津贴等内容,甚至首次提出“减轻3个以上子女的多子女家庭负担、为年轻人结婚提供支援”等具体措施。 但日本国内讨论声中,一系列政策只是治标不治本。 一种声音关于女性就业环境的改善。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的一份调查显示,日本18至34岁之间的女性中有一半没有男朋友。对于为何不谈男朋友,很多受访日本女性担心“一旦结了婚就没有自由”,或表示“自己完全可以养活自己”“结婚会导致收入水平下降”。 但日本社会学家山田昌弘在其所著一书中纠正了这种观点——越来越多的女性在职场打拼,是少子化的结果而非原因。 他指出,调查的绝大多数年轻人希望结婚,但社会的巨变导致年轻人组建家庭的愿望与现实之间出现差距。比如,社会经济结构变革使男青年收入变差,男女之间结构性无法匹配;年轻人也更愿意寄生在经济条件更好的父母身边。 东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付鹏曾分析认为,在此背后是一个全方位的经济社会变化带来的系统性问题——城镇化发展的高房价、低生活质量、低欲望,都导致了日本年轻人不愿生育,以及出生率的急速下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日本人口问题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也伴随着安倍政府策略的影响。 大前研一曾剖析安倍经济学的立足点,即信奉“如果下调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GDP就会大增”。 但在他看来,这是认为人“欲望满满”的20世纪经济学,而在“低欲望社会”的日本,向市场抛出再多资金,不仅无法吸收,反而导致日元贬值、形成通货膨胀。“物价上扬薪资不涨,实际所得有所下降,招致消费低迷,陷入恶性循环。” 去年对外公布的一份政府报告直指,安倍政府加剧了日本贫富差距,普通民众不仅未从经济发展中获益,反而资产缩水。 这份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至2019年,“安倍经济学”带动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大幅回升。但是,仅资产排名前10%的富裕家庭财富增加,普通家庭资产缩水了3.5%。 同一年,“父母扭蛋”成为日本年轻人互相吐槽的“热词”,其所隐喻的是,日本当下人生的成功已经与家庭出身紧密联系起来。 在日本明星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藤井靖看来,这是因为年轻人的期望和现实之间存在差距,并将对现状的不满归咎到父母身上。而其背后,则是日本社会近年来阶级固化严重,年轻人努力也难以冲破现实。 安倍经济学对劳动力的安排,进一步加剧了他们对未来的无望。 2018年,安倍政府公布了相关法律推进“高度专业制度”。这意味着,高收入的专业人才不享有法律关于超时工作规定的权益,若有“临时突发情况”,法定的超时工作的可大幅放宽至每年720小时、单月100小时之内。而根据以往的数据,由于过劳死的时间红线小时。 正因如此,这一政策遭到许多人批判,甚至有人称其为“白领的义务加班”“无偿加班法案”。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丁斗曾分析,尽管在2012年提出之初,“经济的结构性改革”就被视为“安倍经济学”的三支利箭之一,但在此后10年间,安倍经济学事实上仍然缺乏大刀阔斧的经济结构性改革。 对于日本而言,只有盘活自身经济存量的经济结构改革或供给侧改革,才能为自身经济的长期增长提供澎湃的新动力。 |